專欄 | 縱橫大歷史:《回顧文革》第三十講 大躍進的發動與狂飆

2022.11.23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專欄 | 縱橫大歷史:《回顧文革》第三十講 大躍進的發動與狂飆 大躍進時期的宣傳海報。
維基百科

一、毛的狂想與“總路線”的確定

大家好,歡迎大家收聽《縱橫大歷史》,我是主持人孫誠。今天,我們將繼續進行文革歷史系列節目。

在上一講當中,我們回顧了高崗事件這場毛澤東與周恩來、劉少奇等人的前哨戰。在這場前哨戰中,毛澤東試圖以中共東北局第一書記高崗爲棋子,攻擊周恩來、劉少奇,但這一攻擊遭到了中共黨內的抵制。隨着鄧小平、陳雲向毛澤東報告高崗的拉攏行爲,毛澤東便將高崗拋棄,把高崗打成了“反黨聯盟”的頭目。在絕望之中,高崗自殺。然而,毛澤東與周恩來、劉少奇等人的矛盾並沒有消失。在天馬行空的毛澤東看來,中共進行的社會改造速度太慢。而在周、劉等人看來,中共在模仿蘇聯建立起所謂的“社會主義體系”時,應該更有章法地以緩進方式進行。

高崗事件導致的一大政局變動,是鄧小平在中共高層中崛起,成爲了中共中央書記處總書記。在某種程度上,與毛澤東和周恩來都有特殊密切關係的鄧小平取代了高崗的原有生態位,並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當中衝鋒陷陣,成爲毛澤東的馬前卒。在同一年,毛澤東在前往莫斯科參加蘇聯主辦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時,提出了不懼怕與“帝國主義”進行核戰爭,死掉3億—13.5億人也不怕的反人類言論。而到這時,隨着中共的“社會主義改造”宣告完成,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對中共的肆意妄爲進行一點有效的制衡了。隨着毛澤東開始將他的狂想付諸實踐,一場名爲“大躍進”的狂熱政治運動導致恐怖的大饑荒隨之降臨,並打開了通往文革之門。這一講中,我們就將談及大躍進的問題。

大躍進的序章,事實上是1956年中共高層圍繞“反冒進”的鬥爭。這一年,針對許多地方加快公私合營及農業合作化進度、在經濟上抬高指標的問題,劉少奇、周恩來和時任副總理及主持制定“一五計劃”的陳雲進行了“反冒進”,壓制了經濟方面的冒進傾向。對於這一點,毛澤東十分不滿。在19579—10月的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1956年的“反冒進”錯了,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造成了不良後果。19571113日,中共官方喉舌中第一次出現了“大躍進”這個詞。這一天的《人民日報》社論提出,要“在農業合作化後我們就有條件也有必要在生產戰線上來一個大的躍進”。接着,在1958年初,毛澤東又在多次會議上反對“反冒進”,提倡“大躍進”。在中共中央於19581月在南寧舉行的工作會議上,毛澤東激烈地抨擊了周恩來,說道“你不是反冒進嗎,我是反反冒進的!”在會上,毛澤東還說“反冒進”是“讓六億人民泄了氣”的“政治錯誤”,並表示有人“離右派只有五十米遠了”。在毛澤東的激烈攻擊下,周恩來和劉少奇這次選擇了屈服,都在南寧會議上進行了“自我批評”。而在兩個月後的成都會議上,毛澤東又說“冒進”是馬克思主義、“反冒進”是非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之所以如此狂熱地準備進行大躍進,與他對蘇聯的競爭心理高度相關。自從斯大林死後,毛澤東便逐漸開始對蘇聯生出不臣之心,試圖代替赫魯曉夫成爲國際共運的“教皇”。在1957年的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上,赫魯曉夫曾經狂熱地提出,蘇聯要在十五年內在工農業重要產品產量方面超過美國。毛澤東受到赫魯曉夫的“啓發”,隨即表示:赫魯曉夫同志說他們15年內可以超過美國。我們想,中國也可以訂個計劃,用15年或更多一點時間趕上和超過英國。”在這裏,毛澤東所說的“趕超英國”,是指中國在鋼產量上超越英國。在這之後,毛澤東的目標不斷加碼。19585月,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中國國家計委主任李富春在做報告時提出,中國的“二五計劃”要“以七年趕上英國,十五年趕上美國爲目標”。毛澤東則在會議的報告上作出批語,提出中國“七年趕上英國,八年或十年趕上美國”。到了6月,毛澤東又表示要“十年超過美國”,“趕超英國,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二年到三年。”此外,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中共通過了所謂的“總路線”,內容是“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並農業和工業方面分別確立了“以糧爲綱”、“以鋼爲綱”的原則,提出通過“二五計劃”,中國的糧食產量將由原定達到的5000億斤上升到7000億斤、鋼產量則從原定達到的1200萬噸提升到3000萬噸。在1958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上,又提出了鋼產量在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達到1070萬噸,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定。至於“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更在之後被叫成了“三面紅旗”,成爲了中共工作的綱領。

這樣,極端狂熱的大躍進目標就被制定了出來。一場極其恐怖的大饑荒,也隨之降臨了。

 

二、大量民衆是怎樣被餓死的(兼評毛劉鄧在其中的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躍進運動當中,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乃至中共全黨都曾積極配合着毛澤東,加碼推動大躍進的推進。其中,曾遭到毛澤東批判的周恩來堅定地支持着中共的“總路線”。劉少奇在19588月派人前往山東壽張縣進行調查,寫出的報告中有“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鄧小平則更是創造了一個“經典鏡頭”:1958109日,鄧小平在天津視察時,曾站在當地一片過密種植的水稻之上拍照留念——這片密植水稻,當然是當地爲了僞造糧食增產的情況創造的,而鄧小平也因此獲得了一個在今天不少人中流傳的外號“稻上飛”。而諷刺鄧小平的言論,則被許多人稱爲“稻學”。

大躍進時期的高產“衛星”。(維基百科)
大躍進時期的高產“衛星”。(維基百科)

需要指出的是,今天的許多毛派人士根據這些事,認爲毛澤東在大躍進當中沒有任何責任,劉少奇和鄧小平纔是最應該爲大躍進負責的人。這樣的說法,當然是不值一駁的,因爲這十分荒謬,因爲中共全黨當時的最高領導人是毛澤東,實行極權主義、層層對上負責的共產黨不可能脫離所謂的“最高領袖”自行其事。曾有一位網友表示,用諷刺鄧小平的“稻上飛”照片試圖給毛澤東脫罪,其荒謬程度就和試圖用孫春蘭在上海推動封城期間,在樓上擺拍視察場景給習近平脫罪,從而把動態清零說成全是孫春蘭的責任一樣。劉少奇和鄧小平在大躍進當中犯下的罪行當然是非常大、非常惡劣的,但說這兩個人是大躍進的首要責任人,就如同說孫春蘭是動態清零的首要責任人、說紹伊古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第一責任人一樣,都是萬分可笑的。毛澤東、習近平和普京,當然毋庸置疑地分別是大躍進、動態清零和侵略烏克蘭這三項暴行的首要責任人。

從中共高層的權力鬥爭上來看,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追隨毛澤東投身大躍進是不難理解的。經過毛澤東的激烈“反冒進”之後,周恩來和劉少奇已經選擇了屈服。至於與毛澤東有特殊關係的鄧小平,則又一次像反右運動時一樣,爲毛澤東擔當起了衝鋒陷陣的馬前卒角色。在高崗事件時,由於再不反擊高崗,他們幾個的身家性命都會遭到威脅,因此那時的他們無法一味順從毛澤東。而這一次,只要他們順從毛澤東的狂想、積極而“寧左勿右”地配合,自然前程無憂,實在沒有必要冒險繼續唱“反冒進”的對臺戲。更何況,對於周、劉、鄧而言,建立一個共產主義的“地上天國”,也是他們的目標。

總而言之,在一片“寧左勿右”的狂熱氣氛之下,大躍進“轟轟烈烈”地進行了起來。在農業方面,各地幹部紛紛層層加碼,大放“高產衛星”,各種糧食“畝產萬斤”、“畝產十萬斤”乃至“畝產百萬斤”的“衛星”紛紛出現。在工業方面,全民鍊鋼開始了,許許多多質量低劣的土法煉鋼爐被建造了起來,成片森林則被砍伐一空當作鍊鋼燃料。被瘋狂的人民公社剝奪了財產和自由的民衆,進行着無休無止的勞動。爲了“大鍊鋼鐵”,他們把各種家裏的金屬器皿都交了出去,紛紛上山伐木採礦,導致農田無人照看,糧食減產。另一方面,由於各地的幹部們瘋狂放農業的高產“衛星”,官方的徵糧額度也隨之水漲船高,達到了人們無法承受的地步。在這樣的背景下,難以計數的人被活活餓死了,人喫人的慘劇大量地發生。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批共產黨幹部們依然過着窮奢極欲的生活,並對一切敢於反抗的人們展開血腥的鎮壓。相關的慘景,由於已經有大量的研究,在這裏我就不再過多贅述了。

三、廬山會議:大躍進繼續狂飆

在大躍進的過程中,毛澤東的態度不斷飄忽。有時,他的大躍進步子邁得沒那麼大,也會認爲一些幹部做得有些脫離實際,而這也就被不少毛派人士當成了了不得的“珍寶”,用於證明他們的“偉大領袖”不需要爲大躍進負責。不過,只需要看一看最基本的史實,這種荒謬的說法就可以不攻自破了。在195811月於鄭州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在生產問題上表示要“提倡實事求是,不要慌報”。在這之後的八個多月,大躍進一度進入了一個稍稍降溫的“糾左”時期。然而,毛澤東在之後不久,依然將1959年定爲“鼓足幹勁,力爭上游”的一年。19597-8月,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了全體會議,也就是著名的“廬山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時爲中國國防部長的彭德懷致信毛澤東,表示在大躍進當中,“浮誇風起較普遍地滋長起來”,“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使我們容易犯左的錯誤”。最後,彭德懷與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被打成了“反黨集團”,廬山會議原本的主題也從“糾左”變成了“反右”。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會議上,劉少奇、林彪等人也對彭德懷進行了激烈的攻擊。於是,不少毛派人士便又製造了一種令人哭笑不得的謊言:他們認爲,毛澤東實際上是爲了維護黨內的團結,才“不得已”地順應劉少奇打倒了彭德懷,還說毛澤東打倒彭德懷是“違心”的。然而,彭德懷實際上是1974年才死的,這時候劉少奇和林彪早就已經死了,也在政治上徹底被打成了毛澤東的敵人。但直到彭德懷死的時候,毛澤東也沒有給彭德懷“平反”,更不可能被已經死掉的劉少奇和林彪騎劫。這樣異常荒謬的說法,只能是貽笑大方。更何況,就算毛派人士說的是對的,那麼這個所謂的“黨內團結”,是要用必須進行大躍進、繼續餓死人來維護的。可見,共產黨的團結,實際上是建立在餓死人之上的、是建立在民衆的災難之上的。那這個“共產黨的團結”、共產黨的統治,還有必要存在嗎?他們實際上就是用自己的邏輯否定了自己。

這樣,隨着廬山會議確立了“反右”的基調,大躍進再次狂熱地加速了起來,更多人或被悲慘地餓死,或在反抗的時候慘遭殺害。而與此同時,中共和蘇共也走向了決裂,中共開始擺出了向全世界出擊的勢頭。在狂熱的政治氣氛中,歷史究竟會怎樣發展下去呢?

欲知詳情,請聽下一期節目。這周就到這裏,感謝大家,我們下週再見。

撰稿、主持、製作:孫誠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