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中國透視:從退林還耕、農管、土地財政看中國的地權

2023.05.25
專欄 | 中國透視:從退林還耕、農管、土地財政看中國的地權 中國某地官員在橋上鋪土種植農作物,稱之爲"退路還田"。
微博截圖/古亭提供

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夏業良教授,經濟學家與政治評論家

1、涉及土地產權的中國當下三大問題:退林還耕、農管、土地財政

最近,在中國有幾個熱點問題引人注目,那就是:退林還耕、農管、和土地財政的潰敗危機。

1)退林還耕

前不久,習近平反轉他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退耕還林”國策,突然宣佈要搞“退林還耕”,保證“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中”的大規模運動。

於是,中共的這一舉國體制開始了大折騰:中國城鄉處處毀林造田,無邊林木紛紛倒下,碩果累累的果園,竹園菜地,荷塘魚池。在推土機挖掘機的轟隆聲中,綠水青山一夕之間變回泥土石頭之地,甚至有些地方成爲禿嶺荒山。

成都是一個典型案例。那裏造價341億的環城100公里美麗利民的生態公園,數日之內,悉數剷平,意圖打造10萬畝水田。付出如此大的代價341億,需要10萬畝水稻田442.8年的收入纔可能還清。這種敗家子的荒謬大手筆,舉世罕見,舉國嘆息,必將在歷史上留下恥辱性記錄。

爲何要如此荒誕地折騰?

據說是是爲了“糧食安全”。 實際上,中國目前年生產的糧食爲6.8億噸,每年消耗的糧食爲7.8億噸,缺口一億噸,這個缺口通過進口完全可以彌補,而且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要比中國糧食的收購價便宜得多,質量也好得多,完全不必爲了自產自食而退林還耕,作出這樣大的破壞。

這一決策反映出習的危機潛意識中閉關鎖國不惜一戰的賭徒意志,也就是他不顧一切代價,要保衛自己搖搖欲墜的權位的意志,是一種戰時思維。

但即使是戰爭思維,習當局也是昧於當代基本國際文明現狀的。

以當下國際環境與文明水準來看,即使開戰,封鎖一切也不會封鎖糧食出口,這是最低的人道主義。現代的國際共識是,不管你這個國家幹了怎樣的人神共憤的壞事,國際制裁清單上永遠不會包括糧食和藥品的。

當年中國大饑荒中蘇對抗,中共稱蘇聯逼着還債,只能將糧食產品作價運給蘇聯,實際情況是蘇聯提出暫緩還債,國際社會也希望出口糧食救中國人民於飢餓之中,但是當時毛澤東爲了面子,爲了要與帝修反爭一口氣,不顧百姓死活而拒絕。但是看看今天俄烏戰爭,烏克蘭的糧食出口雖然出現了一些困難,但基本還是正常的。俄國侵略烏克蘭,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制裁就沒有包括糧食和藥品。這是最基本的國際道義,基本的人道主義。

水利專家王維洛針對時下的退林還耕說:“退林(草)還耕、水稻上山的結果是大面積的水土流失,造成地質災害”。98年中國發生洪災,是大面積砍伐森林造成的惡果,痛定思痛,於是提出“退耕還林”。二十年過去了才初見成效,水災得到稍稍遏制。現在重又“退林還耕”,二十年的心血付之東流。但是有人簡單思維,顧頭不顧腳。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曾說:嚴重饑荒實際上是一種人爲的短缺經濟,是一種政治決策的後果。大饑荒只發生在沒有新聞自由的專制國家。統治者故意將目標人羣長期置於食物、住房、醫療、教育等必需品嚴重供應不足、或價格遠遠超出消費水平的狀態。以此來控制他們,迫使他們陷於一種僅僅能滿足生存狀態的苟延殘喘之中,而無暇去進行其它政治訴求活動。

“退林還耕”最重要的目的是爲了再次改變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制的形式,徹底剝奪農民對土地的權利,剝離農民和土地的聯繫,讓農民再次成爲新的計劃經濟的下的遊離的原子,成爲國有農場的打工者。這樣就能達到去房地產存量的目的。

“退林還耕”再一次體現了中國社會皇權主義的本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過,。“莫非王土”,變成“莫非黨土“。

所以,這裏的根本問題在於,中國農民沒有土地所有權,所謂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制也變成無法與政府爭鋒的徒有其名的東西,予取予奪。他們不能自己決定土地的用途及其收益,無法干預政府任何對土地的隨意處置,隨意使用。無論官方如何折騰,農民都毫無發言權。

2)農管

 爲了與“退林還耕”配套,北京還成立了農管部門,並隨之下鄉,加強對本已奄奄一息的農村的管制。

早自今年初,各級地方政府就傳出並先後組織“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也就是俗稱的“農管”,全中國目前總計有8.2萬名在編在崗的農業執法人員,他們分散在約2500個相關機構中執勤,擁有自己的制服、車輛與執法裝備,依據官方說法,這是整合了過去種子、農藥飼料、農機等領域由多個部門分散管理的新行政法職責。

這些農管以執法爲名,暴力強拆農民的蔬菜大棚,甚至有搶奪雞鴨,扣押農戶的豬隻,不僅大查農民所謂違規的機具和所需的駕駛證,更要求農村開始繳納“物業費”。因爲他們的惡形惡狀和城市執法隊伍的“城管隊”不相上下 ,被村民形容爲“村霸”。這種暴力維穩式的農管,引發民情憤怒,忍無可忍,最近終於爆發了出來。

據中國官媒《今日頭條》報導,浙江省這次又走在前列,成立不到幾個月的「農管」終於率先被取消了。估計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省效法而取消「農管」

3)“土地財政“的危機

中國的土地財政是指地方政府依靠“賣土地”所獲得的財政收入,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與土地有關的政府的非稅收入,如土地租金、土地出讓金、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等。二是與土地有關的稅收,如耕地佔用稅、房地產和建築業等的營業稅、土地增值稅等。截至2020年,土地出讓金是中國政府經營土地所獲得的財政收入的絕對主要來源。

政府把土地作爲商品進行買賣,把土地的收益當做非納入預算的小金庫,這其實是中共制度上的失敗。

目前,隨着中國房地產爆雷的危機頻繁出現,中國的土地財政面臨全面危機,有些地方財政業已破產,欠債累累,資不抵債了。

2023年貴州政府公開承認無力解決債務一事,引發廣泛關注。此事只是冰山一角,貴州債務問題顯示,中國地方債深陷泥淖。貴州公開躺平,要求中央幫忙收拾爛攤子,表明中國地方財政已經很難撐下去了。一些城市降低了公務員工資。有些城市削減醫保福利的做法引發了街頭抗議。

這個土地財政與房地產業的興衰是緊密相關的。因爲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把土地的開發權通過長期合約賣給房地產開發商。但由於近年來房地產業的泡沫危機,賣地收入已經大幅減少,進入大衰退的階段。

但中共一直不敢使用在其他國家顯而易見的財政收入選項:房地產稅。因爲這將涉及巨大人口中擁有房產者的基本利益;同時它也理不直氣不順。中國人被中共剝奪了土地所有權,房地產僅僅擁有70年的使用權。既然我沒有所有權,你有什麼權力征收我的房地產稅?

2、中國的土地所有權問題

地權:關鍵的關鍵

以上的退林還耕、農管、土地財政這三個問題:其根源都與五個字有關,那就是土地所有權。揭開中國的紛繁複雜的現象,其實用土地所有權這把鑰匙就能揭開很多祕密。

幾千年來,土地問題就像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中共長期宣傳說,傳統中國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而正是洞悉了地權的祕密,毛澤東以“打土豪分田地”爲號召,騙取了貧苦農民參軍,爲奪取政權準備了重要的暴力武裝力量。

很多國家在工業化初期都推行過土地改革。本來土地改革只要通過有價收購的和平手段將土地分配給農民也就完了。臺灣實行的三七五減租進一步將土地分配給自耕農,未流一滴血便完成土地改革。

中共不是,中共1949年上臺後發動了一場暴力土改運動,其前提是侵犯和否定原有的財產權,並把財產擁有者視作罪人,是徹底剝奪鄉村士紳地主富農的土地財產人格尊嚴乃至生命。它殺掉了多達200萬被貼上“地主”標籤的農民。

中國農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僅僅只有四、五年作爲土地的主人領有土地證,但很快就是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一直到人民公社,至此,又回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狀況, 土地收歸國有了。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農民成爲農奴,實行的一直是通過工農剪刀差來爲城市和工業輸血的政策,對農村農民的殘酷的盤剝是通過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進行相對簡單粗暴掠奪。作爲奴隸的農民生活極端貧苦,沒有任何權利和財物,在大躍進期間,被驅趕到公社大食堂喫飯,最後,餓殍遍野,農民被活活餓死三千五百萬到四千萬,造成人類歷史上因爲政治原因造成大饑荒的最高悲慘記錄。

45年前,處於飢餓邊緣的安徽小崗村農民決定不管他們必須在人民公社幹活的規定,冒着生命危險,祕密衝破了中共強加的土地所有制,恢復了家庭包乾制,並按照自己認爲合適的方式耕種土地,造就了農業生產的繁榮,並引發了後來一系列資本主義式的改革,使中國成爲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仍是唯一地主——中共

但這些改革未能扭轉早期採取的將土地所有權國有化的政策。

改革開放之後,黨國對農民權利的剝奪轉變爲對生產要素的掠奪。按照中國現有的土地法規,中國農民在土地承包中所獲得的權利是相當不完整且相當不公平的。

這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由於沒有真正的土地所有權,就意味着農民無法購買、出售或租賃土地,以創造經濟上可行的更大片的土地,也無法將土地用作貸款抵押,限制了他們籌集資金的能力。雖然他們可以離開土地去城市工作,但沒有財產權意味着他們無法用土地來幫助爲新生活提供資金。

結果是農村普遍的經濟停滯。2018年,城鎮居民收入比農村居民收入高出近3倍,與1978年經濟改革開始時的差距大致相同。

現在又加上政府隨意折騰土地用途,他們不能抗拒從“退耕還林”到“退林還耕”的反覆折騰,加上暴力維穩的農管,農村是否要倒退到1978年之前的黑暗時代?

儘管近幾十年來一直有模仿某種土地市場的努力,但中國的每一塊土地仍掌握在國家手中。中國,從1949年之前的億萬土地所有者的國家變成了只有唯一的地主—中共—的國家,至今仍然如此。

這是所有農村問題的關鍵癥結。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