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中國透視:多事之秋 狂瀾欲起 ——安倍遇刺約翰遜辭職的啓示

2022.07.13
專欄 | 中國透視:多事之秋 狂瀾欲起 ——安倍遇刺約翰遜辭職的啓示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遇刺前發表演說
Kyodo News vía AP

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夏業良教授,經濟學家與政治評論家

1、 多事之秋

2022是詭異之年,多事之秋。近日有安倍前首相遇刺和英國首相約翰遜黯然辭職這兩件大事在七月初幾乎同一天發生,聯繫到2月24日普京突然侵入烏克蘭,聯繫到習近平對上海4、5、6月的駭人聽聞的清零封城,聯繫到近日河南鄭州儲戶無法取出自己的銀行存款,……。 事變蜂起,紛至沓來,人心惶惶。

有觀察家注意到110年前,1913年左右,同樣是多事之秋。當時發生了“英國首相(Herbert Asquith)下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遇刺”、“俄羅斯對外開戰”及“中國有人(袁世凱)打算稱帝”。多起歷史事件與今日之事竟然遙相呼應,若合符節。

1909年10月26日朝鮮青年安重根刺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身亡後,導致日本反彈,1910年8月22日,日本迫使朝鮮簽訂《日朝合併條約》,10月1日,日本統監府改爲總督府,開始了對朝鮮長達36年的全面殖民統治。

1914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亞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向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結果斐迪南夫婦雙雙斃命。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俄羅斯宣佈全國總動員支援塞爾維亞,隨後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後,俄國隨即與德國交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10年前的多事之秋,隨之爆發的事衆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

今日的多事之秋呢,世界將面臨什麼?

1) 安倍遇刺及其政治反響

當代日本的重建者—安倍首相2022年7月8日,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安倍晉三在奈良演講中遭槍擊身亡。對安倍其人,作爲二戰後日本最重要的政治家,他重塑了日本自二戰後延續下來的國家身份和國際地位,作爲日本國家正常化的奠基者和推動者,安倍經濟學倡導者,當代對抗極權北京擴張的先行者、臺灣中華民國的堅決支持者,所有民主國家領導人,從拜登到川普,從約翰遜到馬克龍,從蔡英文到尹錫悅,從莫迪到朔爾茨……舉世哀悼,無一不痛惜安倍的逝去。

印度和孟加拉國全國哀悼一天,巴西全國哀悼三天,奧運會降半旗三天。連遭到世界冷遇的普京亦立即發唁電,表示深切哀悼。放眼全球,安倍有口皆碑。

唯獨在中國,有大批紅粉對安倍逝世幸災樂禍。

日本修憲獲得助力,正常國家地位可以期待

安倍晉三不幸遇刺,“助力”7月10日這次參議院選舉投票率創歷史記錄,右翼勢力迅速做大。

日本第26屆參院選舉10日投計票,自民黨單獨確保了改選席位過半數的63議席,超過改選前的55個議席,獲大勝,自民黨和公明黨兩執政黨議席數達到76個,加上非改選議席70議席,達146議席,大大超過了參議院的半數席位,被視爲贊成修改憲法的“修憲勢力”—自民黨、公明黨、日本維新會、國民民主黨一共有177議席,超過在國會提出修憲法案所要求的2/3議席(166席),日本修改和平憲法呼之欲出。

在內部,日本參衆兩院的修憲派都大幅超過了2/3,安倍之死帶來了右翼的狂熱,很容易滿足全民公投時的半數,而且,日本未來三年內沒有選舉,自民黨有充分的時間來走手續。

這個結果意味着兩件事:1. 日本啓動修憲的最大障礙已經被清除;2. 岸田政府將迎來沒有國政選舉的“黃金三年”,長期執政的格局初步形成,他將有充分的機會實現其增加軍費開支的目標。

在外部,俄烏衝突引發的軍事集團對峙,中國因習式清零和聯俄陷入國際國內困局,美國重返印太需要日本襄助,韓國左翼政府下臺,朝鮮遭受經濟重創,中美關係跌至歷史冰點,深陷泥潭的俄羅斯無暇東顧。

自民黨將迎來內外環境都極爲穩定的“黃金三年”。

日本修憲涉及的內容很多,最令人關注的是第九條,規定了日本不能擁有軍隊,也沒有發動戰爭的權力。

未來修憲有兩個主要的方向,一個是把自衛隊寫入憲法,變成合法的軍隊,一個是增加“緊急狀況”法案,允許首相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況,也就是首相未來有權力繞過議會宣戰而直接調動自衛隊。

日本的修憲需要經過兩大步驟,第一步是在國會通過修憲動議,由於執政聯盟在衆議院和參議院都已經握有超過2/3的席位,所以這一步已經不存在阻力。第二步是將修憲提案交由全民公決。

如果說安倍遇刺對第一步產生了重大影響,導致自民黨在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那麼中共對安倍遇刺近乎瘋狂的慶賀行爲,無疑將對第二步產生強有力的助攻作用。

安倍最大的政治遺產,是日本重返正常國家。這是幾代日本人的夙願,這一點是日本國民的最大公約數,可以說這是日本國民的“日本夢”。

中共醜化打擊安倍,不但操縱民間輿論攻擊,連習近平發一份唁電也要故意延遲一天以示怠慢,這種侮辱絕不可能讓人認爲只是針對安倍個人,而是其“日本夢”。所以北京實際上是在幫助日本民意在全民公決中通過修憲。

臺灣中華民國副總統賴清德訪日弔唁安倍的意義

中華民國副總統賴清德突然飛往東京。

7月10日,中華民國副總統賴清德突然臨時取消所有行程飛往東京,並立即前往安倍的宅邸進行弔唁活動。這使得賴清德成爲1972年臺日斷交半個世紀以來臺灣訪問日本的最高官員。

安倍在中國崛起的威脅下,從2017年開始,努力促成Quad(四方安全談話)以圍堵中國的擴張。

而中國的擴張,最主要就是臺灣的危機。安倍一直堅持力挺臺灣的外交立場,“臺灣有事即是日本有事”。安倍之死對日本國情將產生逆反效應,日本將會獲得更強的民意支持以維護臺灣。

賴清德訪日,幾乎日本各大媒體都預言中共將報復。爲什麼?因爲在外交層面,在臺日無正式邦交關係的狀態下,臺灣正副元首、行政院長、外交部長等都是不能直接訪問東京的。這次日本不但火速核發外交簽證給了臺灣現任副總統,而且由現任駐日代表謝長廷陪同進入安倍宅邸弔唁,擺明了就是官方行動,而日本也並不避諱。

日本人做事不喜歡高調作秀,但一出手就比較實在。

北京的反應日本當局顯然是會有充分預料的,但既然已經這樣做了,日本必然會有後續反制行動的沙盤推演。也許,有相當多的日本政治人物還渴望北京過度反應,以使日本和國際主流社會獲得強力授權爲臺海和平安全,爲臺灣中華民國的合法正當權益和國格而兩肋插刀,仗義支援,打開局面。

中國與戰前日本地位的互換

有人認爲日本國家正常化會危及東亞和平,甚至禍延我們的子孫。然而我們放眼全球,有幾個像二戰之後發展起來的自由民主國家日本這樣的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各個方面領銜世界的國家?日本國民的文明程度在全世界各國民意調查榜上常常在前三名,多次獲選第一名。

二戰後發展到今天的日本,與90年前上世紀30年代的軍國主義日本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

成對比的,反而是今天共產黨治下的中國大陸,它已經取代了90年前的日本,成爲一個(紅色)法西斯化的軍國主義極權國家,比當年的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構成了對印太地區甚至全球秩序的重大威脅。中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質上就是擴大版的當年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

有鑑於此,今天,中國纔是非正常國家,是軍國主義專制國家;而日本,則是模範的正常國家,應當實至名歸,實現國家正常化。

誰 ,更有資格作爲亞太地區的領頭國,取決於其文明程度,取決於其制度形態,而無關乎種族。

這纔是普世價值。

2、 狂瀾衝向何方?

前面談到,110年前的多事之秋,導致一戰爆發,而眼下的安倍被刺,強生辭相俄烏睏倦猶鬥,中國清零擾民,軍機擾臺……眼下的多事之秋將導致什麼?

最近,有一位朋友評論說:近期國際大事件紛至沓來,英相約翰遜下臺、日本前首相安倍被刺殺,德國阻止歐盟對烏克蘭的 90 億歐元援助計畫,說明目前烏克蘭戰爭已經成了西方世界的雞肋,英相約翰遜在烏克蘭戰爭期間以積極姿態親美並介入烏克蘭戰爭,他被要求辭職只是大重置推行過程中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言下之意是說,約翰遜辭職是先兆,以後還有一系列多米諾骨牌倒下,都是對美英日主流國際社會不利的。

我眼拙,沒有看出朋友預告的這一點。我只看到安倍被刺後,日本當局和民意將進一步強化安倍的政治遺產,甚至有望實現他的正常國家和捍衛臺海和平的遺願。也就是說,後安倍時代比安倍時代的對華政策更加強硬。

而俄烏戰爭我並不認爲約翰遜辭職後將難於持續西方總體團結支持烏克蘭的態勢。雖然前一段俄國略有尺進,但已是強弩之末。俄國丟失蛇島,烏克蘭開始全面反攻烏東地區且不去說它。

更重要的是近日國際原油價格突然暴跌,這纔是巨大的先兆。這可是對普京釜底抽薪的沉重打擊。有分析稱,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可能在今年年底降至65美元每桶,到2023年底可能跌至每桶45美元。這可是要了普京命門的大事。世界本來就不缺石油,回覆正常是理所當然之事。就像當年里根總統時期一樣。上世紀八十年代,沙特在里根時期配合美帝坑蘇聯,打壓石油價格斷蘇聯的財路,最後導致蘇聯破產。

而約翰遜的政治生涯就此了斷?恐怕未必。這位效法丘吉爾的政客恐怕還會有他的政治影響力。他在等待自己的歷史時刻。

所以,這個星球的多事之秋引發的狂瀾,究竟衝向何方?是美英日的多米諾骨牌跟着眼下的強生安倍一路倒下,還是倒下普京習近平的一串骨牌,讓我們拭目看看上帝擲下的骰子吧。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