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綠色情報員:綠潮起浪(下)“打滸”戰役如同“打怪”?
眼看着即將採收的牡蠣被滸苔覆蓋,臺灣彰化養殖戶一面清掉牡蠣殼上的綠藻,一面心痛盤點損失,“最少死差不多一半吧!”年逾七旬的老漁民也忙着清理棚架,他養殖牡蠣大半輩子,第一次看到滸苔大爆發,前一天剛清完隔天又被攻佔,滄桑的臉龐道出無奈,“沒辦法,討海人。”
滸苔大軍攻城掠地,中國青島養殖戶早就司空見慣,今年進入第17個年頭,綠潮有如節氣般年年報到,今年黃海滸苔規模再度直逼歷史峯值,呈現出“南北跨度大、東西分佈廣”、“發生時間早、持續時間長”,以及“整體生物量大”等特點,儘管打撈處置迅速,青島滸苔的上岸量得以削弱,養殖業面臨的巨大的壓力,跟着綠潮一波波排山倒海而來。
今年臺灣東北角也出現滸苔持續時間長,相較過去只有一波滸苔繁生現象,“今年大概2月之前有一波,到了4、5月又有一波,有些地方出現大量增生。”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林繡美帶領研究團隊在東北角監測調查,並進行培養實驗,他們進一步觀察海水錶面溫度變化,“今年東北角、北部海域在6月中旬前都還是低於25°C,一直到7月份才上升到25°C以上,我猜測可能是海水持續低溫的時間比較久一點。”
綠色大軍繁殖力強
今年4月14日,中國監測船在黃海南部沙洲首次發現零星漂浮滸苔,5月9日衛星監測發現已形成30米以上滸苔條帶,緊接出現爆炸性增長,偌大綠毯綿延近岸海域。滸苔強大的繁殖能力是導致生物量快速增長,進而引起綠潮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滸苔是世代交替的高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周宏農指出,滸苔可以透過配子體、孢子體進行有性或無性生殖,而且配子體、孢子體可能是重疊存在季節裏面,同時生長;此外,體組織上面的細胞脫落,也會形成配子和孢子游出去,它只要找到基質,就會長出新一代個體;它的葉狀體如果被打碎了,可以變成好幾百萬棵的小苗長出來,所以速度非常快。

“滸苔的繁殖方式至少有5、6種以上。”林繡美說明,“當滸苔進入大量生長期,藻體大部分的細胞會直接產生很多小小的遊動孢子,這些遊動孢子可以在3至4天完全釋放出來,之後取決那時候的海水溫度,在適合生長的溫度下,它會快速生長,但是如果釋放出來時海溫在25°C以上或是更高,它就會停留在很小的絲狀很久,隨着環境條件調節自己的生理狀態。”
不只繁殖手段多元,滸苔的植物體結構也強化生存能力,周宏農說,它的葉狀體是絲狀而且中空型,這樣的結構可以增加浮力,它可以浮在水面上或是淺灘高潮線的地方,透過吸收海水中的營養鹽和太陽光照射,所以它在海面上也能持續生長。
全球暖化潛在效應
近年來,全球暖化和滸苔生長的交互作用進入科學家的視野,一連串的破錶數字,投射出環境變化:引起氣候變遷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從工業革命前的277ppm,一路急遽飆升爲2022年的417.2ppm,達到有觀測紀錄以來的最高水平。今年7月底,世界氣象組織發表的“2022年亞洲氣候狀況報告”顯示,亞洲海水溫度持續升高,比全球海水溫度暖化率快上3倍。
周宏農認爲,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會幫助滸苔生長,因爲藻類會吸收二氧化碳行光合作用,轉化爲營養成分、製造有機質,許多研究也發現,在其他條件都足夠的情況下,當水體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藻類的生長率會加速;此外,在適合生長的溫度範圍內,隨着溫度增加,藻類生長也會加速,而氣候暖化也會造成洋流改變,所以種種條件都跟滸苔大量增生有相關性。

“這需要長時間觀察研究,全球暖化和綠藻大爆發也不能直接劃上等號,因爲不是所有種類都大爆發,它可能只有幾個種類。對大型藻類來說,最適合生長的溫度是18至22°C,至於是在18°C或是22°C大爆發,還要取決周遭環境。”林繡美提醒,她以臺灣東北角的滸苔覆蓋率變化爲例,“我們的實驗室在2017年左右彙整10年的數據資料,結果發現,不管覆蓋率怎麼起伏,整體趨勢是往下降的。”
林繡美表示,現階段科學家也在探討全球暖化造成的海洋微生物相改變,對滸苔生長的潛在影響。另外,海洋吸收約30%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海洋酸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威脅持續升溫,目前也有實驗研究顯示,微酸化的環境有利於滸苔生長,而高酸度的水體會抑制滸苔生長。
綠潮翻出生態危機
滸苔大量繁生形成綠潮,負面效應隨之翻浪。林繡美指出,滸苔死亡後很容易腐爛,大量滸苔堆積,經太陽照曬後,因爲它的藻膠裏面含有硫酸根,爛掉時會散發腥臭,破壞沙灘景觀且干擾海洋遊憩,此外,在腐爛過程中它會耗掉很多氧氣,造成局部缺氧,導致海洋生物缺氧死亡,養殖漁業也會受到影響。
今年6月臺灣彰化牡蠣養殖區出現滸苔大量增生,養殖戶心痛說,牡蠣大量死亡,因爲滸苔覆蓋殼體,牡蠣無法濾食,還有漁民反映滸苔纏住漁網,沿近海漁業跟着遭殃。
青島人再熟悉不過,每年滸苔爆發正值旅遊旺季,濱海遊憩連帶受到波及,養殖業如牡蠣、海蔘、鮑魚等也深受其害,根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2016年青島市因滸苔災害影響,海水養殖業損失高達人民幣48億元,應急管理投入1.4億元,總損失達近50億元,這一年黃海海域的滸苔最大分佈面積爲57500平方千米,低於今年的61159平方千米。

綠潮災害背後也觸動生態失衡的扳機,“藻類是海洋生態系的基礎生產者,它在生態循環也扮演重要角色,不但是碳循環的重要因子,同時是氮、磷循環的重要因子。”周宏農指出,“所以藻類在水體中大量繁殖的現象,不論是綠潮也好,或者是紅潮、褐潮,它意味着生態失去平衡,目前滸苔過量使得當地海域的分解、循環速率變緩,那一定會產生一連串的影響出來。”
海水養殖業飽受滸苔綠潮衝擊,大規模養殖卻也提供了滸苔營養源和附着基質,“人類用高科技、高密度養殖那麼多,其實已經違反自然。”周宏農提出反思,“結果過度消耗地球,使得它的平衡失序,這是人類應該要去檢討的。”
“打滸”如“打怪”難破關
中國打“滸”戰役以打撈爲主,今年在7月6日之前,光是山東省累計出船9410艘次,打撈滸苔25.6萬噸,官方強調透過動態監測“打早打小”,同時建立海上滸苔打撈線、重點海域攔截線、陸岸海灘清理線的“三道防線”,控制滸苔整體規模,延緩滸苔影響青島海域近岸的時間。不過,“打滸”如同“打怪”,裝備升級也不見得能破關。
“他們現在就是打撈,累積這麼多年,他們也知道要處理這個問題除非不要在沿海養殖,但這不可能的。”林繡美點出中國綠潮防控面臨的難題,“那麼又要在這個地方大量養殖,滸苔就喜歡營養鹽高的地方,要解決問題很困難。”
這幾年,雖然中國宣稱滸苔治理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和2023年黃海還是沒躲過大爆發潮,林繡美這麼解讀“成效”,“打撈速度變得更快、更有效率,派出更多的船、更多的人員,在初期的時候、還沒有變很臭的時候就把它撈掉。”周宏農認爲,中國要從源頭治理並非易事,因爲往前推可能牽涉另外的既有利益,最後也只能由青島概括承受。
周宏農表示,滸苔本身可以應用,自從青島事件後,採收設備不斷開發問世,撈上來的滸苔可以做爲飼料、肥料,不過,少量可以應用,多了可就麻煩,短時間處理不了就變成發酵的產物。目前中國也多途徑開發利用滸苔,變廢爲寶,但是岸上清理的滸苔由於摻雜了砂石等原因,利用價值低,大多采取焚燒處理。

養殖滸苔的藍碳解方
棘手的滸苔綠潮問題難解,不過,在氣候變遷和減碳趨勢下,養殖滸苔被中國視爲碳匯的解方之一。今年2月中國首張藍碳拍賣交易落槌,拍賣方之一的象山旭文海藻開發有限公司出售去年全年養殖滸苔的碳匯量,合計約216.4噸。
藍碳(Blue Carbon)指的是海洋生物和沿海生態系統吸收大氣二氧化碳,並被封存在海洋環境。目前沿岸藍碳生態系主要聚焦紅樹林、海草牀和鹽沼,大型海藻具有很高的生產力,然而納入藍碳評估仍須科學方法驗證,科研界也有不同討論和疑問。
周宏農認爲,全世界養殖藻類以中國最多,紫菜、海帶養殖量都相當大,過去在碳匯議題由歐美國家引領先驅,中國科學家想取得滸苔碳匯的話語權,這等於是政治角力所推出來的一個模式,所以遊戲規則由中國製定的時候,因爲產量最多,他要說是碳匯的依據的話,國外也沒有辦法反對。
林繡美提醒,如果大量養滸苔,最後排出來的二氧化碳,比你所利用加總起來還要多,那就沒有太大的意義。養殖出來之後呢?下一步要有效利用。周宏農指出,另外一個反對的聲音是,藻類固碳的生命週期很短,過去國際曾研究養藻把二氧化碳固定,然後轉成再生能源材料,生產生質柴油,不過養藻成本高,加上技術和後端應用問題,最終宣告失敗,所以要從中找出更有價值的利用途徑,去轉換成一個可以衡量的碳匯價值出來。
撰稿、製作和主持:麥小田; 責編:陳美華; 網編:伍檫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