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綠色情報員:茶壺風暴(上)極端天氣偷走了春茶

2023.08.17
專欄 | 綠色情報員:茶壺風暴(上)極端天氣偷走了春茶 茶湯裏的暖化滋味悄然浮現,茶壺裏的風暴令人憂心。
路透社資料圖片

旱澇交替的極端天氣正上演一場"茶壺裏的風暴","去年遇到很乾旱的天氣,今年龍井茶的產量減少很厲害的"。中國找茶人張琴聊起杭州西湖茶園的乾渴情形,"主要是茶樹會有些樹根受損,也有少量茶樹死掉了"。

炙熱的豔陽下,龍井茶樹奄奄一息,甚至茶葉一捏就碎,茶農焦急如焚。福建茶區同樣喊渴,“高溫乾旱下,茶樹水分都蒸散掉,再加上颳風,水分會帶走更多,所以茶樹整個黃掉了。”來自臺灣“伍中延陵堂”的蔡毓芯眼看着武夷巖茶、白茶葉片失去光澤萎凋變黃,這家百年老字號在兩岸茶山種茶,座落在南投的高山烏龍茶園也飽受旱害,氣候變遷不留情掏空茶簍。

 

氣候變遷影響茶樹生長,高溫乾旱讓中國和臺灣兩地春茶產量跟着縮水。(路透社)
氣候變遷影響茶樹生長,高溫乾旱讓中國和臺灣兩地春茶產量跟着縮水。(路透社)

 

兩岸春茶喊渴

茶葉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中國是全球最大茶產地且茶系最齊全,囊括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六大茶類,臺灣則在世界精品茶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不過,茶產業卻深陷暖化危機。去年夏天,中國南方經歷了破紀錄高溫和嚴重旱情,部分茶園夏秋茶絕收;今年春季,中國西南、華南、江北等地茶區再度出現不同程度乾旱,去年臺灣南部的降雨量也創下30年來新低,焦黃的茶園場景,預告春茶欠收。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發布的《2023中國春茶產銷形勢報告》分析,受2022年夏秋季高溫乾旱天氣和2023年春季乾旱氣候的疊加影響,各地早春茶樹生長和萌發緩慢,枯葉現象頻發,2023年中國春茶總產量預計較上年減少15%左右,其中以河南減產幅度最高約40%,福建、海南約減少30%,廣東、重慶、雲南下迭20%30%,只有陝西和甘肅等少數茶區,產量保持平穩或略有增長。

臺灣的春茶產量也普遍下滑,臺灣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副場長、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兼任教授邱垂豐指出,今年24月中南部持續少雨,嘉義茶區旱損尤其嚴重,春茶收成減少5成以上,低海拔茶區也減產約23成,後來梅雨季報到,及時雨讓茶樹得以起死回生。

“水對人類有多重要,對茶樹就有多重要。水線愈不好拉的地方,茶園受災愈嚴重,水線好拉的地方就靠人工灌溉,但是人工灌溉也有限。”蔡毓芯說,今年春茶季,自家的臺灣烏龍茶園至少有一半受損,沒辦法採收,位在福建的茶園也減產20%,“白茶不能採的,那就直接不採了,因爲除了採茶工價格很高,再來很多已經黃掉了,也做不了茶了。”

 

茶樹對溫度、溼度等條件敏感,茶農巡視茶園、修剪枯枝。(路透社)
茶樹對溫度、溼度等條件敏感,茶農巡視茶園、修剪枯枝。(路透社)

 

亞洲茶區升溫加速

今年7月底,世界氣象組織發表《2022年亞洲氣候狀況報告》,亞洲暖化的速度比全球平均更快,2022年亞洲的平均氣溫是有紀錄以來第二高或第三高,比19912020年的平均溫度高出0.72℃,由於暖化趨勢加速,亞洲是全球災害最易發的地區,去年亞洲許多地區都經歷了比常年更乾燥的氣候條件和乾旱,中國尤其遭遇長期乾旱,估計經濟損失超過76億美元。

春茶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收成,邱垂豐表示,全球茶產地幾乎都是以春茶產量最高,以臺灣爲例,高山茶區一年可採摘3次,中低海拔茶區可採7次,春茶約莫佔年度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一旦春茶欠收,對茶農收益影響非常大,無可避免衝擊茶產業。

極端天氣不斷挑戰茶樹生長的臨界值,以中國和臺灣來看,邱垂豐指出,茶樹最適生長的平均溫度爲1825℃,年降雨量爲18003000毫米,相對溼度在7580%之間,這樣的環境對茶樹生長比較有利,氣候變遷的影響顯得直接且巨大。

“雲南茶農說,這幾年一年比一年溫度高。”張琴提起茶山氣候的變化,她結識各地茶農、四處尋覓好茶,雲南茶區大多分佈於瀾滄江流域,自古有“瀾滄江出好茶”美名,近年卻頻頻遭逢乾旱少雨,茶芽長不大,葉片瘦薄又短小。

茶芽縮水老化

邱垂豐說明,高溫伴隨乾旱對茶樹的影響尤其嚴重,茶樹的根系會生長不良,一些細根產生褐化,茶芽萌發變慢,或是萌芽不整齊,也就是俗稱的“公孫芽”,茶芽也容易展開形成“對口芽”,並且容易出現纖維化現象,另外,嫩芽的葉綠素會加快分解作用,茶芽的節間會變短、芽數變少,嫩芽和成熟葉易失去光澤,茶葉品質和產量都會下降。

 

極端天氣如干旱或強降雨都不利茶樹生長,茶芽萌發變慢且變小。(路透社)
極端天氣如干旱或強降雨都不利茶樹生長,茶芽萌發變慢且變小。(路透社)

 

“譬如說白毫銀針的量就會減少,因爲沒有水,它開不了葉,芽頭肥、白毫壯的上等茶就沒了。”蔡毓芯看見優質原料縮水且價格上漲,“以巖茶來說,氣候變遷讓很多茶樹受到破壞,能夠挑的最精、最良的葉變少了,當然價格就有很明顯差異。”

茶農面對的關卡險峻難料,高溫熱浪持續打破紀錄,8月初,歐盟資助的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宣佈,今年7月是有紀錄以來地球上最熱的月份。隨着新一輪的厄爾尼諾(El Niño)現象浮現,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預測,2023年將變得異常溫暖,明年可能會比今年還熱。

極端氣候帶來的威脅不只是高溫乾旱,暴雨洪澇也讓茶樹添上不利的變數。邱垂豐解釋,當雨量太多,土壤空隙充塞水分而缺乏氧氣,茶樹根系的呼吸和吸收作用受到影響,所以茶樹萌芽會變慢、變少,而且容易老化,產量和品質同樣連帶下滑。

消失的滇紅茶韻

茶滋味跟着出現“暖化”的味道。張琴每年收到茶農寄來的茶樣,品鑑後從中挑茶,雲南有一款紅茶“金絲滇紅”讓她印象深刻,“它帶有一點焦糖香、花香,茶湯滋味豐富,這些年一直很受消費者歡迎。”她緩緩說,“這幾年我再也喝不到原來的感覺,怎麼喝也喝不到原來的味道了。”

 

這幾年雲南茶區旱象頻發,勐海縣是茶鄉之一,水塘乾涸、無法灌溉。(路透社)
這幾年雲南茶區旱象頻發,勐海縣是茶鄉之一,水塘乾涸、無法灌溉。(路透社)

 

氣候變遷攪局下,張琴感嘆要喝一杯好茶愈來愈難了,拿這一季的龍井春茶來說,“你看茶葉的精神狀態就不太一樣,不夠豐盈、不夠潤澤。哪怕是最好品質的茶,它的口感沒有以前那麼圓潤醇厚。”蔡毓芯也發現巖茶風味不斷改變,“巖茶的礦物感格外突出,口感變得比較烈,當然這也要看茶園管理方式。”

溫度節節攀升,茶葉的苦澀味也跟着上升,邱垂豐解釋,氣候熱、太陽大,光合作用強,茶樹的二次代謝產物變多,兒茶素、咖啡因增加,也爲茶帶來苦味和澀感,所以一般來說高山茶區雲霧繚繞,日照時間短,氨基酸含量多,茶湯分外甘甜。

邱垂豐進一步說明,乾旱對茶葉的化學成分影響很大,包括糖類、多元酚、氨基酸、咖啡因等含量會下降,茶葉的外觀也有變化,舉例來說,臺灣的文山包種茶或球型烏龍茶外觀不容易緊結,色澤會偏黃綠色,茶湯滋味淡薄,香氣不足。

茶葉的色、香、味背後牽涉複雜的生長情境,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曾在雲南進行茶葉風味研究,結果顯示,在極端的季節降雨期間,多種兒茶素在茶葉中的含量減少50%,茶農也反映茶菁品質較差。邱垂豐表示,陰天或下雨之際,因爲茶樹無法行光合作用,相對兒茶素就會下降很多,日本的抹茶和玉露茶在栽種後期會爲茶樹覆蓋遮陰,藉以提高葉綠素,並且降低兒茶素的苦味。

人爲的栽種管理,可以適度調整茶葉風味,不過,在旱澇交替的影響下,難以扭轉茶葉的本質,茶碗裏浮現的氣候風暴,豈能渾然不察呢?

 

撰稿、製作和主持:麥小田 責編:許書婷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