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財經時時聽:第一代農民工無法養老誰之過

聽衆朋友好,歡迎收聽自由亞洲電臺的財經時時聽,我是饒怡明。
最近一項調查報告《第一代農民工可持續生計研究》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些出生於80、90年代隨着城市發展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爲中國現代化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但已接近退休的這一代農民工,迎來的不是清閒的晚年,而是病痛纏身,無錢養老的窘境。那麼,第一代農民工無法頤養天年究竟是誰的過錯?本期節目將就這份報告引發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參加討論的嘉賓是美國馬里蘭州戰略與信息研究所經濟學者李恆青。
第一代農民工如螻蟻般地工作生活
安徽師範大學副教授仇鳳仙根據第一代農民工做了一項研究,她發了2500份問卷,訪談了200人,調查發現這些人並非不努力,努力並不能改善他們的處境。仇鳳仙用社會脆弱性來描述他們的處境,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時代的問題,他們的命運深受社會排斥性政策的影響,遠超過個人可控範圍。
所謂第一代農民工指的是,生於70年代前,在八、九十年代進城打工,大約有8000多萬人口,許多人務工超過30年。他們最能掙錢的青壯年時期,恰好是城市發展最快的三十年。但時代的紅利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好處?他們打工半輩子,還是沒能存下錢。
在這三十年間,他們經歷了城市清退農民工、城市下崗潮等限制。城市需要他們,就吸納他們,不需要了,就清退他們。他們一直沒有穩定持續的工作,一直在城鄉之間來回搖擺。
第一代農民工大多做的都是本地人不願意做的工作,建築業和人力裝卸。這些活很多都是黑工,欠薪等權益侵害事件屢屢發生。
據仇鳳仙介紹,第一代農民工外出,使命是爲了子代和家庭,而非自我發展。雖然他們在城市打工大半生,但是家庭子代實現代際跨越的比例並不高,只有不到百分之20的農民工子弟上了大學,在城市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百分之63.5%的子女一樣也成了農民工。
第一代農民工大多數年齡在50多歲,也有6、70歲的,儘管他們有養老意識,但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這個年齡,家庭處於最需要用錢的階段,爲了孩子的教育和婚姻,他們耗光了所有的積蓄,到頭來一無所有。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調查,2022年,中國全國農民工總量29562萬人,其中50歲以上農民工約有8632.1萬人。再過十年,大多數第一代農民工將邁入60歲,他們的養老問題將成爲一個棘手的社會問題。
新農合報銷低 農民工有病不敢就醫
第一代農民工大多從事高強度、高風險、高污染、低收入的“三高一低”工作。30多年的流轉,城市給他們帶了一身傷病外,可能沒有更多的記憶。
仇鳳仙教授的調查顯示,將近65%的第一代農民工表示,他們從來沒有參加過體檢。63%從來沒有在務工所在地看過一次病,沒有及時獲得醫療待遇。
他們最多就是忍一忍,自己買藥處理。這個比例佔到了58.5%。如果受了傷,去正規大醫院看病的不到12%。
第一代農民工基本上傷痛都不回家,回家怕耽誤掙錢,怕失業,怕花車錢,怕進醫院花大錢,所以他們都是能忍則忍。
八、九十年代,農村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直到2010年新農合基本覆蓋全中國,但不能異地攜帶。農民工打工時生病,必須先回戶籍所在地的醫院,確認不能診治,辦轉診手續,再回到工地看病才能報銷,前提是自己要先墊錢。
另外,在鄉鎮看病,報銷比例可以達到95%,但到了省外,報銷比例減至50%左右,而且很多藥品和醫療服務不在醫保範圍內,所以實際報銷比例更低。
所以,新農合的屬地化報銷制度,原則上限制了第一代農民工在外流動過程中及時獲取醫療服務。
新農保給付杯水車薪
對於第一代農民工而言,退休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在問卷調查中,百分之60的人選擇,“幹到幹不動爲止”,還有76%的人說60歲不回家休息。
在養老規劃方面,他們在外務工存了多少錢? 夠不夠養老?結果令人震驚。有百分之55的人存款在5萬元以下。還有15%的人沒有存款。他們一輩子掙錢都用在家庭,兒女教育和結婚,還有買房上,無暇顧及自己養老問題。
那麼農村實施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否可以提供一些保障?仇鳳仙教授的調查發現,參加新農保的有65%,沒參加的佔26%,參加職工養老和個人購買的商業保險的不到10%。
據介紹,一些地方新農保繳納檔次,由各地根據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制定。調查發現,將近7成農民工繳納比例集中在最低的幾個檔次。
根據中國國內媒體的報道,2022年新農保繳費200元檔次比5000元更受歡迎。主要原因有三:一、按照低檔次繳費是人們的通病。很多人不瞭解多繳多得的概念。二、很多人覺得低檔次的繳費性價比更高。這主要是因爲低檔次的補貼比率反而比高檔次的要高。第三是民衆不看好未來養老金待遇,擔心出現貶值。
以上是本期的財經時時聽,感謝您的收聽。我是饒怡明。如果您對本節目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歡迎寫信到fankui@rfa.org.或我個人推特賬號是RFA_RYM進行聯繫。
那麼就在此祝福各位有個愉快的週末,下次節目再會!
撰稿、主持、製作:饒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