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財經時時聽:一線城市人口集體負增長,影響幾何?

2023.05.19
專欄 | 財經時時聽:一線城市人口集體負增長,影響幾何?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一線城市人口正在流失。圖爲北京街景。
美聯社資料圖

聽衆朋友好,歡迎收聽自由亞洲電臺的財經時時聽,我是饒怡明。

最近中國官方公佈統計數據顯示,一線城市人口出現負增長,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深圳人口減少了近28萬。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深圳出現建市以來首度出現人口負增長。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線城市聚焦了資源、人力、地利和政策傾斜等優勢,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一線城市人口減少傳遞出什麼樣的信號?於此同時,一些省會城市卻迎來了人口淨流入,那麼這一輪人口遷徙大洗牌對中國未來發展意味着什麼?本期節目將就以上話題進行探討,參加討論的嘉賓是美國馬里蘭州戰略與信息研究所經濟學者李恆青。

北上廣深人口負增長

去年中國面臨60年來首次人口負增長。最新公佈的2022年人口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深圳人口都出現減少,其中以上海減少最多,而深圳出現建市以來首次人口負增長。

根據中國官方陸續公佈的數據,北京人口減少了4.3萬人,上海減少13.54萬人,廣州常住人口減少7.65萬人,深圳則減少1.98萬人,一線城市合計減少約27.5萬人。

根據西安華商報的報道,作爲中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北京人口已經連續6年負增長,累計減少近12萬人。上海此前也提出要控制人口規模,2015年和2017年都曾短暫出現負增長。北京、上海人口負增長並不令人意外,但深圳和廣州過去10年是中國增量最高的兩座城市,人口出現負增長似乎意味着更多轉折。

報道還表示,細觀20多年來北上廣深的人口發展,可以進一步將其分成兩個階段,其中2000年到2010年,是屬於京滬的黃金時代。隨着2001年北京申奧、2002年上海申博成功,掀起了大規模城市建設高潮,吸引了大規模外來人口湧入。

但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特別是2014年以後,爲了應付日益嚴峻的大都市病,北京和上海先後出臺政策,疏解城市功能、嚴控城市人口,人口增長由此開始放緩。

近幾年,北京不僅將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向外移轉,就連央企總部、部署高校、重點醫院也都成爲轉移的對象。這些被疏散的產業、一部分被天津和河北等地承接,一部分重點佈局,則在新成立的雄安新區落戶。

於此同時,同爲一線城市的廣州和深圳陸續敞開大門,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於是從京滬手中接棒,開始領跑人口增長。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廣深的人口增量約兩三百萬,不到京滬的一半,但到了2010年2020年期間,卻猛然提升到六、七百萬,跟京滬在上個時期的高速增量一樣。

然而,這個迅猛的增長勢頭,卻在2021年戛然而止。廣州的人口增量從2020年的43萬銳減到7萬,而深圳更是從2020年的53萬暴跌至不足5萬,去年徑自錄得負值。

深圳市常住人口首次下跌

深圳市公佈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告》顯示,2022年常住人口爲1766.18萬,比2021年的1768.16萬,減少了1.98萬。這是深圳自1979年立市以來,首次出現人口下滑。雖然人口減少不到兩萬,而是僅僅是一年的數據,但其中釋放出的信號值得注意。

根據中國官方數據,2021年深圳GDP比上年增長6.7%,低於全國的8.1%的水平,廣州則與全國持平。而2022年廣州GDP同比增長1%,遠低於全國水平的3%,而深圳達到3.3%,略高於全國水平。這顯示廣州、深圳已經處在衰退當中。

除了頭部城市出現增長乏力,就連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也面臨類似問題。比如,珠三角九市當中,除了珠海,其餘8城人口均出現負增長。

長三角的情況比珠三角稍微好些,但整體人口增速也在放緩。除了杭州和合肥,其他城市的人口增量均低於10萬,扣除本地自然增長部分,新增外來人口所剩無幾。

省會城市吸納更多人口

和一線城市負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類城市,主要是省會城市,人口卻保持相對的正增長。

根據新浪網引述署名文章,2022年,長沙市比上年人口增加18.13萬人,杭州比上年增加17.2萬人,合肥也增加了近17萬人。另外,人口增加超過10萬的城市還有西安和南昌,增量分別達到12萬和10萬的水平。

以上都市都有一個共同特徵,他們都是當地的省會。事實上,省會的增長已經持續了至少10年以上,雖然程度不及一線城市,但持續性較強。以長沙爲例,2010年末,常住人口只有704萬,10年後便超越了1000大關。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省會程度。2022年末,成都常住人口爲2126.8萬人,同比增加7.6萬人,增幅不算太驚人。但是,成都已經成爲全國常住人口超過2千萬的第四大城市,僅次於北京、上海和重慶。但要知道,這三城的行政級別都遠遠高於成都。

除了省會以外,中國城市人口大遷移中收益的就要算計劃單列市。這些城市屬於省轄市,一般都是產業重鎮,在經濟管理和財政領域有一定的權限,但比省會有更大的自主權。

目前,中國全國僅有5個計劃單列市,分別是大連、青島、寧波、廈門和深圳。

以上是本期的財經時時聽,感謝您的收聽。我是饒怡明。如果您對本節目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歡迎寫信到fankui@rfa.org.或我個人推特賬號是RFA_RYM進行聯繫。

那麼就在此祝福各位有個愉快的週末,下次節目再會!

撰稿、主持、製作:饒怡明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