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財經時時聽:中國央行大舉印鈔迎來卻是通縮,錢都去了哪裏?
聽衆朋友好,歡迎收聽自由亞洲電臺的財經時時聽,我是饒怡明。
中國央行過去一年,史無前例地大放水,全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加了28萬億,但只創造出6萬億的GDP增長,這些錢爲何沒有發揮效率?它們都流向哪些地方?一般而言,如果貨幣超發,是會引起通脹的,但是從2月份CPI來看,中國不但沒出現通脹,反而已經見到通縮的苗頭。本期節目將一起了解中國貨幣供應與實體經濟脫節的現象。參加討論的嘉賓是美國華盛頓零極限基金管理人嚴英哲。
通縮幽靈出現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漲幅低於1月份的2.1%,主要原因是食品價格上漲放緩。一般而言CPI如果連續3個月超過2.5%,則可認爲通脹抬頭,如果連續3個月都低於1.5%則可認爲是通縮在抬頭。
國家統計局官員表示,受到春季後消費需求回落,市場供應充足等因素,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回落。
統計局的數據還顯示:2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也跌到了負1.4%,這意味着工業製成品的價格在下跌,這會進一步傳導到CPI上,可能預示未來兩個月CPI繼續走低。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中國2月份CPI數據表明,中國政府取消嚴格動態清零政策對國內需求的提振作用有限。預計今年海外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將進一步回落,延續去年10月份以來同比持續下降的態勢。
根據靈獸傳媒的報道,華興資本首席經濟學家李宗光認爲,通縮預期一旦形成,其危害比通脹還大。他警告說,通縮預期和社會信心不足,中國面臨信貸塌方和日本化等風險,應高度重視。疫情三年對社會信心和預期的損害是深刻和結構性的,不會隨着疫情結束而自然結束。
M1M2變化說明了什麼?
根據中國央行公佈的數據,二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約爲275.52萬億元,同比增長12.9%增速比上個月末和同期高出0.3和3.7個百分點。如果按照這個增速,中國貨幣總量將在2023年末突破300萬億大關。
此外,根據央行公佈的1月末基礎貨幣數量35.89萬億,可以算出當前的貨幣乘數大約是7.68倍。
最近幾個月M2不斷創新高,有大家投資、消費意願增強的因素,還有老百姓贖回理財的因素。一般而言,理財產品歸在M3,贖回變成存款,就計入M2。
而代表狹義貨幣的M1餘額爲65.79萬億,同比增長5.8%,增速比上月末低0.9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1.1個百分點。
一般而言,M1代表購買力,M2代表投資力,如果M1增速不及M2,意味需求不旺。說明實體經濟中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在減少,可以隨時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活期存款大量轉變爲較高利息的定期存款,貨幣構成中流動性較強的部分轉變爲流動性較弱的部分,這無疑將影響到投資繼而影響到經濟增長。
錢都流到哪裏去了?
過去三年在疫情衝擊、俄烏戰爭和美中脫鉤的大環境下,中國居民部門、企業部門和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都受到很大損傷。中國央行去年開足了馬力放水,去年M2增量28萬億元,換來6萬億元的GDP的增量,錢到哪裏去了?是否給中國經濟帶來新一輪活力?
一般而言,貨幣超發是要引發通脹,需要超發的貨幣進入市場裏面流通。但事實上,過去一段時間的超發貨幣都撥入了財政,由財政直接支配,統籌協調抗疫等活動。地方政府債臺高築,央行印鈔支持政府以債養債,以維持運營,即便確實在放水,但都被不斷疊加的債務吞噬,並未進入流通市場。
中國社科院教授劉煜輝表示,中國製造出的流動性,都被巨大低效的存量沉澱的成本消耗掉。
除了上述地方債問題,沉澱成本還體現在房地產庫存積壓、以及低效率的國企和國資部門。
劉煜輝表示,簡單來說,土地留不住營養,莊稼沒有一個長得好。因此,中國經濟的首要問題,是必須對存量信用和流動性的改造。
以上是本期的財經時時聽,感謝您的收聽。我是饒怡明。如果您對本節目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歡迎寫信到fankui@rfa.org.或我個人推特賬號是RFA_RYM進行聯繫。
那麼就在此祝福各位有個愉快的週末,下次節目再會!
撰稿、主持、製作:饒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