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財經時時聽:談談醫保個人賬戶改革:改了什麼條款?革了誰的利益?

聽衆朋友好,歡迎收聽自由亞洲電臺的財經時時聽,我是饒怡明。
近日,中國武漢、大連市等地接連爆發反對涉及醫保政策的“白髮抗議”運動。據悉,事件原因是當地政府調整職工個人賬戶,將錢劃轉到醫保統籌基金,以提高門診的報銷。但是,民衆卻不接受官方說法,稱是地方政府沒錢了,動用了屬於他們的賬戶裏的錢。本期節目將就這涉及3.5億職工利益、涉及上萬億資金的個人賬戶醫保改革進行探討,參加討論的嘉賓是美國馬里蘭州戰略與信息研究所經濟學者李恆青。
據本臺稍早前報道,今年2月8日,武漢上萬名退休人員聚集在市政府門前請願,要求政府官員公開解釋爲什麼將每月兩百六十多元的醫藥補貼,降至數十元。而且居民看病超過七百元醫療費方可報銷其餘部分,集會要求官方撤回新的醫保措施。次日,據官方的說法,這一減少個人賬戶資金的調整是被用於增加醫保統籌基金,以提高門診的報銷比例和額度,補充了醫療保險的部分,轉化成了“共濟保障”。長遠來講,患大病的人可以得到政府更多的補貼,然而,居民拒絕了政府的說法。15日武漢退休人員和居民再次向政府示威。其後,當局開始抓捕示威者。
中國其他地區近日也發生老年人示威,抗議縮減醫藥補貼等政策。
有關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改革的話題,一時之間成爲各大媒體平臺,引發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和討論。
中國的醫保體系基本上是: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相結合,職工個人繳費全部計入個人賬戶;用人單位繳費的部分,一般30%左右劃入個人賬戶,剩下的劃入統籌賬戶。個人賬戶支付普通門診費用,統籌基金支付住院費用以及部分門診慢特病費用。這是職工醫保的大體政策架構,但是各地有差異。
2021年4月,國務院出臺《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文件中的“共濟”一詞是這次改革的核心,所謂共濟,就是把大家的錢放在一起,給發生風險事件(諸如大病)的人使用,共同抵禦疾病風險。根據中國官媒介紹,本次改革的共濟有兩個層面,一是大共濟,就是發揮統籌基金在全體職工參保人羣中的共濟作用,通過建立門診共濟保障機制,進一步提高參保職工的門診保障水平,讓其門診醫療費用能夠獲得更多報銷。一個是小共濟,就是讓原本只能讓職工一個使用的個人賬戶在其家庭範圍內實施共濟保障,讓參保人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共同使用。
根據該《意見》,單位醫保繳費的30%不再計入在職職工個人賬戶,全部被計入醫保統籌基金。這次醫保另一個關鍵詞就是權益置換,意思就是,改革後,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不再計入在職職工的個人賬戶,所以醫保個人賬戶的規模將縮小,統籌基金規模將增加,而這部分增加的資金就用來實現所謂的大共濟,也就是全面提高職工醫保的門診待遇。
慢性病增加、醫療技術進步和人口老齡化等因素迫使醫保進行改革
針對這次醫療改革引發的爭議,中國國家醫療保障局有關司負責人出面回覆。根據北京青年報報告,該負責人表示,這次改革的背景是,中國職工醫保制度與1998年建立,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保障模式,這個制度在當時歷史時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着20多年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個人賬戶風險自擔、自我保障門診費的方式,已經越來越難滿足保障羣衆健康需要。主要反映在三方面:
一,不適應日益慢性病化社會。20多年來,中國疾病譜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慢性病已經成爲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慢性病死亡人數佔總死亡人數超過85%,導致疾病負擔佔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治療慢性病最有效的是通過門診早期治療,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原有制度中,以個人賬戶保障普通門診費用的方式難以滿足現實需求。
二、不適應醫療技術的飛速進步,隨着醫療技術發展,門診可提供的醫療服務範圍大幅增加,之前需要住院纔可享受的服務,越來越多轉爲門診項目。個人賬戶有限的資金累計,難以適應參保人對門診需求的大幅增加。
三、不適應中國老齡化發展趨勢。老年人隨着年齡增加、患病率更高,而且容易患多種慢性病,門診就醫次數和費用都高於中青年人。原有制度對門診保障力度不足,老年人小病不捨得花錢治,拖成大病,最終不得不住院治療的現象不在少數。從而增加了醫療體系更大負擔。
以上是本期的財經時時聽,感謝您的收聽。我是饒怡明。如果您對本節目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歡迎寫信到fankui@rfa.org.或我個人推特賬號是RFA_RYM進行聯繫。
那麼就在此祝福各位有個愉快的週末,下次節目再會!
撰稿、主持、製作:饒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