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大國攻略:俄烏戰後法德軸心將強化 歐洲出現質變
歐盟5月4日宣佈新一輪對俄製裁措施,將逐步實施石油禁運。近年對華政策風向已開始轉變的歐盟,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深刻反省,進一步調整戰略。特別是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二任,可能帶領法國走向何方? 德國新上任的總理朔爾茨會如何走出一條和前總理默克爾不一樣的路?
法國賽爾奇.巴黎大學教授張倫表示,歐洲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在對華政策上已經有重大調整。2021年5月歐洲議會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凍結中歐投資協定的議案。2021年12月,歐盟發佈“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基礎建設計劃,針對中國的“一帶一路”,都是跟中國對擂的考量。在跨大西洋關係上,拜登上臺後修復美歐關係,跨大西洋難得協調如此一致。歐洲這些年試圖對外強化自主性,對內加速整合,而近年中國的因素、特朗普的因素、烏克蘭戰爭的因素更強化這個趨勢。烏克蘭戰爭和拜登主政,可能使跨大西洋關係今後一段時間緩和、強固,而且升溫。在這大背景下分析歐洲轉向,因爲疫情、中國咄咄逼人、烏克蘭戰爭,使這趨勢得以強化,今後可能會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更加發展,這是歐洲對外方面。
至於對內的變化,過去幾年歐洲的重心在德國,主要因爲德國經濟的強勢,以及默克爾長年執政、政策一貫性的領導,然而,將來重心可能向法國轉移,法國的角色將會喫重。
張倫指出這原因是德國經濟今後可能遇到問題,烏克蘭戰爭對德國造成較大影響。法國總統馬克龍自2017年主政不久提出強歐洲的願景,曾經是相對孤獨的聲音,然而現在愈來愈多政治人物按着馬克龍的基調,去論述歐洲的未來,認同建設歐洲的必要。馬克龍最近連任,加上法國經濟強力反彈,失業率下降,去年經濟增長7%是發達國家中最高的,是52年以來首見,經濟改革的效果呈現,外資吸引都超過德國和英國。軍事上法國是除了美國外,在西方國家裏有最完整軍事生產體系的國家,能自行生產核潛艇和戰鬥機。英國脫歐後,法國是歐盟唯一有核武的國家,這些因素將使法國成爲歐盟的重要角色,法德兩國軸心的雙駕馬車將會強化,這種轉向使歐盟有了重大的、階段性的、帶有質變的變化,歐盟愈來愈以統合的聲音在世界發聲。
法國總統馬克龍5月7號將舉行連任就職儀式,隨後於5月9號赴德國訪問,5月9號是歐洲日和莫斯科二戰紀念閱兵,馬克龍訪德希望凸顯法德穩固的聯盟。
德國對華政策轉變 朔爾茨亞洲行首站訪日
德法對華政策也出現變化,特別是德國總理朔爾茨4月底首次亞洲之行選擇日本爲第一站,打破前總理默克爾每次訪問亞洲都以中國作爲首站的慣例,甚至有德國媒體稱朔爾茨的亞洲行爲“反華之行”。
張倫認爲這是顯而易見的,歐洲一定會跟亞洲民主國家強化關係,共同應對可能來自中國的威脅,這方面將繼續強化。4月1號被形容爲雞同鴨講、聾子對話的中歐峯會,中歐雙方價值性衝突愈來愈顯現,歐盟希望中國和俄羅斯保持距離,中方對此惱火,雙方有價值觀的、制度性和結構性的衝突,歐中“將來的關係不會好,這是確定的”。在某些問題,例如環境氣候和經濟問題上仍會合作,但是在重大問題上不會跟美國有太大差別。
西方投資中國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
大規模投資中國的時代是否已經結束? 張倫說:“一定的,不可避免。”他指出這有經濟本身的規律和因素,比如不斷升高的運輸成本、中國人工成本和中國營商環境惡化,儘管還是有人肯定會去中國賺錢,但是中方許多做法,包括上海防疫方式完全是西方人無法忍受。“中國對西方敵意增強,中國愈來愈內卷、封閉,中國開放擁抱世界的時代基本結束”。北京不斷聲稱要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但又非常敵視懷疑來自外部的自由思想文化,北京的邏輯充滿矛盾,在這矛盾下,中國所採取的許多措施使營商環境惡化。西方也在推動吸引產業迴流的政策。因疫情造成產業鏈的風險對西方國家是極其慘痛的代價,因戰爭而出現的能源危機,對西方都是極其震撼,西方國家沉痛檢討,全世界佈局重組,那麼爲什麼西方還會大規模去中國投資呢? 如果要低成本,很可能會去越南、印尼、印度或孟加拉等地,大體趨勢如此,產業慢慢地會從中國撤出,“大規模去中國投資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當然還是有人會去中國,但是投資中國的黃金時代肯定一去不返。”
德國檢討對俄與對中關係 調整政策
俄烏戰爭使德國轉變戰略,不僅調整能源策略,在外交國防立場也出現轉變,不僅提供武器給烏克蘭,更大幅提高軍事預算,德國國內也出現檢討默克爾親俄親中路線的聲音。
朔爾茨會不會走一條和默克爾不一樣的路? 張倫認爲這是一定的。然而,他指出默克爾的政策有其背景,中國市場是德國求之不得的,中方也樂見,所以中德發展出雙邊龐大貿易的黃金時代。德國因爲二戰原因對俄國抱有一些內疚感,和平主義在德國是極其深刻的文化氛圍,在烏克蘭戰爭發生前兩三週,若有政治人物在德國提出加強軍備會被罵得狗血噴頭。而其實九十年代德國能完成統一,以和平的方式走過來,俄國是開了綠燈的,此外俄羅斯的能源正是德國所需,德俄發展關係有這樣的背景。不過,張倫說:“默克爾和德國一些政治人物確實有些天真、失算,而且缺乏遠見”。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默克爾決定廢核,改用燃煤,這個決定今天看來很糟糕。法國相對來說比德國少依賴俄羅斯能源,是因爲法國能源結構大部分是核能,對俄依賴相對弱,這也是法國通脹相對低一些的原因之一。德國正在全面檢討反省,不僅是針對俄羅斯,也針對中國,都在做政策調整。
德國經濟部5月1日表示在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方面取得了進展,俄羅斯石油現在佔德國12%的進口石油總量,之前的佔比爲35%。自俄羅斯進口的煤炭也削減至8%,之前俄國煤炭佔德採購總量的45%。德國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程度仍然很高,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之前,德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佔其進口總量的55%,現在已削減至35%。
德國政府在3月制定了計劃,預計在6月前將俄羅斯進口石油量減半,並在秋季前全面停止進口俄國煤炭。預計德國將能在2024年年中,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德國經濟部長說,歐盟逐步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可能導致供應中斷和價格上漲,但仍支持以此作爲制裁俄國的必要措施。
張倫說:“德國人僅僅在不到兩個月之內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對俄國的天然氣、煤碳、石油的依賴急劇下降,德國人做出了很大犧牲,真的是極大努力!”而在對中國方面,張倫說其實在默克爾最後一任已經開始意識到對中國太過依賴的問題,包括中國竊取德國技術等等。所以德國對華政策調整的趨勢只會加劇,德國經濟結構調整將來會有重要變化。
歐中仍能持續合作 但制度上是競爭對手
在其他亞太政策方面,張倫認爲歐洲在臺灣問題上,不會像美國和臺灣走得那麼近,但是會強化對臺灣的支持,歐洲也會強化和日本澳大利亞的軍事合作,跟越南的關係也在加速,“將來歐盟對亞太的政策不會讓北京高興”,但是歐盟在亞太的利益不如美國,只有法國因爲其海外領地有六成的經濟區位於太平洋,有相關利益。
然而,張倫指出歐洲與中國的關係不能以“抗中”的角度來理解。歐盟之前提出中國是制度上的對手,在經濟上是競爭者,但是在環境等議題方面仍能與中國合作,即便美國也是如此,這些議題沒辦法拋開中國,因爲中國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其他在反恐、大規模武器擴散等議題上,一定有合作。即使冷戰時期,美蘇劍拔弩張,但是蘇聯當時通過東歐到歐洲的天然氣也沒切斷,現在俄烏戰爭都打到這個份上,俄羅斯通過烏克蘭到歐洲的天然氣管道也沒停,俄國還要付錢給烏克蘭,所以利益問題很複雜。歐中合作可能仍會繼續推動,經濟是競爭對手則毫無懸念,但是歐洲在主權、安全這方面的競爭,和歐盟不斷推行的包括芯片在內的產業政策將持續。政治方面,歐中在制度上的意識型態是系統性競爭對手毫無疑問,這樣的競爭將會長期下去,但不能用抗中反中的角度理解。張倫指出一個細節,當前美俄關係如此惡劣之際,兩國在四月底換囚,俄羅斯釋放一名酒後襲警的前美國陸戰隊員,交換在美國販毒被囚的前俄羅斯飛行員。這顯示國際政治牽涉很多複雜層面,但也幸虧如此,不然世界早已亂套。今後民主自由和獨裁專制的區分,肯定持續強化這趨勢,對擂態勢肯定會浮現。
中共對臺將更謹慎 若採取行動將更快速
張倫表示俄烏戰爭對中國內部的衝擊是,中國對臺動武將更加謹慎,它勢必會記取俄羅斯的教訓,若要採取行動會以最快速度對臺進行攻擊佔領,在防範美日外部介入協防方面,中國會做更多準備預案。戰爭對臺灣的教訓也是深刻複雜,應認真討論。並不是說烏克蘭打得好,臺灣一定會打得好,臺灣內部是否能團結一致,是給臺灣的啓示。烏克蘭經驗不能照搬,但可以得到啓示。兩岸都密切關注戰爭並各自從中記取教訓。張倫說,北京會認真思考它的對臺方略,將更加謹慎,臺灣要感謝烏克蘭,俄羅斯遭受的挫敗會讓中共今後這些年對於是否進犯臺灣再三考量。
撰稿 陳美華 責編 許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