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存檔
2023-11-23
“從政治到疫情,近年金馬受到的挑戰似乎更嚴峻。”金馬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爲金馬60寫下的文章裏,直白地揭示第55屆金馬獎至今的跌宕挑戰。金馬55之後,先是中國電影缺席,讓最具指標性的華語電影獎失去一塊重要拼圖,而後又遇到COVID-19疫情籠罩,但金馬獎是全球少數如期登場的電影獎。
2023-10-16
但無論是強化軍備還是兵棋推演,日本針對“臺灣有事”的戰略佈局,都指向──被包夾在中國、美國與臺灣之間的沖繩。 《報導者》採訪團隊前進沖繩現場,瞭解在中共武力犯臺的國際應變劇本里,沖繩將處於什麼位置?當西太平洋局勢進入新冷戰對峙的此刻,沖繩的基地現場又如何是體感“臺灣有事”的緊張氣氛?
2023-09-27
曾大秀流利客家話的中國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今年6月記者會上指出,未來將面向臺灣青年舉辦多項交流活動。陸委會隨即在8月諮詢會議中以“中共『大交流年』對臺青年學生交流策略與因應”爲題進行討論。顯示COVID-19疫情解禁、兩岸重啓交流後,中國對臺灣青年的強大拉力已成爲互動焦點。 《報導者》發現,在中國鎖定“首來族”臺灣青年進行的首波交流裏,主題變得比過去更加軟性,從文化、生活和興趣層面拉近兩岸青年的距離,並以優惠政策吸引臺灣學生就學及就業;另外,這種交流也擴展到爲臺灣兒童及少年發聲的兒少代表上。“大交流年”裏,“主題更軟、紮根更深”已成趨勢。
2023-08-30
2022年8月,美國衆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來臺訪問期間,臺灣國防部、總統府等政府單位陸續受到網路攻擊,超商、臺鐵電子看板也遭入侵,來自中國駭客的攻勢首次進入大衆視野。但顯少人注意到,包含國防部資通電軍在內的政府單位,自2017年起,便已開始針對中國攻擊臺灣基礎建設進行演習,近年臺、美更合作偵破一起中國駭客“APT41”長期攻擊中油、臺塑支付系統的重大資安事件。 爲何中國支持的駭客組織,正將箭頭指向全臺100多處“關鍵基礎設施”?這些關鍵基礎設施的資安防護夠嗎?爲何關鍵基礎設施的系統“有極大機率被駭客暴力破解”?臺灣的軍校、能源公司、水資源處理設施、電信公司、金融單位等關鍵基礎設施,是否被長期潛伏?一連串的疑問中,我們又該怎麼面對由組織型駭客發起的網路攻擊鏈?
2023-07-13
《香港特別行政區國家安全法》(簡稱港版《國安法》)通過滿3年,香港愈來愈安靜了。以往人行道圍籬上、天橋上各黨派候選人五顏六色的宣傳佈條,社福團體在街邊發放的傳單,如今徹底消失;香港地鐵站內“一國兩制,獨特優勢”的宣傳看板,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然而,這座被噤聲的城市,依然吸引一羣臺灣高中生降落、求學。 Gavin便是其中一位。即便身邊師長勸他不要前往“沒有自由可言”的香港,他仍於2022年赴香港就讀商學院。不過,想要拿到香港大專院校畢業證書,Gavin還需修讀香港國家安全教育相關的課程,並通過國安教育期末考試。 反送中運動後,究竟什麼因素仍吸引臺灣高中生赴香港求學?當大學國安教育課程成爲所有留港學生的必修課,臺灣學生又如何度過留學生活?
2023-06-27
當中國一步步展開“新鐵幕”的現在,臺灣人在香港還和以前一樣“政治安全”嗎?2023年7月1日是港版《國安法》上路3週年,也是中國《反間諜法》擴大入罪的生效日。儘管香港積極在後疫情時代向世界重新開放,但仍不可避免受中國加倍社會監控的壓力影響──其中,不少長期往來香港、研究領域無涉政治時事的臺灣學者,都具體感受到近期“對臺黑名單”的倍增壓力,甚至不只一人曾在抵港後遭港警羈押,並於禁止通訊的狀態下被“政治詢問”。 但哪些人特別需要注意赴港安全?在赴港安全有疑慮的情況下,對香港的研究、出版、報導又該如何進行?香港內部控制加嚴後,而臺灣交流減少的情況下,中國又將如何影響“香港學”的未來與定義?
2023-05-18
過去10多年來“香港電影已死”的爭論一直存在,香港不少電影人靠着中、港合拍片,爭取比香港龐大的中國電影市場。然而這幾年合拍片不斷重複套路,而2018年中國中宣部成立國家電影局,再碰上3年疫情,徹底改變業界生態,也影響了原本北上的香港電影人。 一羣學院派出身、較爲年輕的“四字導演”,這數年開始告別中港合拍片的黃金時代,他們希望留在香港拍電影,也涉獵社會題材。過去在合拍片高峯時期在中國票房受益的導演,也回望香港市場。他們說這10年在香港經歷很多關乎大是大非的事件,對社會有更強烈的感覺。 《報導者》採訪多位年輕與資深導演,他們如何在“香港電影已死”的廢墟之上,在題材與行銷上帶動香港自產影片?這個票房的“小陽春”能持續嗎?在中國市場之外,如何找到其他的出路?
2023-04-26
從2005年海巡署首度查緝及裁罰至今,中國盜砂船越界盜採臺灣離島海砂至少已18年;初期盜採集中在金門海域,2018年起將目標轉向澎湖與馬祖海域。學者估計,每年上百萬噸的澎湖海砂遭盜採,已讓海洋生態被嚴重破壞,澎湖漁民主要漁獲土魠魚年產量減半,小管的年產量更從過往300多噸跌到低於80噸。 馬祖海域海砂被盜採的狀況,則讓臺灣跟馬祖之間的海底電纜在過去6年內,損毀超過29次。今年(2023)2月再度斷纜讓馬祖居民、地方政府與部分軍事通訊受影響,並引發外界質疑電纜損毀將形成國家安全隱憂。 《報導者》前往澎湖與馬祖採訪了漁民、海洋生物專家、地方政府與海巡署官員,逐一盤點盜採海砂造成的生態、漁業及國安等方面的影響與衝擊。
2023-03-29
向法院遞交了提吿中國教育部的材料後,就讀北京清華大學的黃同學做好了最壞打算。她設想過幾種後果:警察上門威脅父母,將她的性傾向、所做的事全部告訴他們;校方威脅她不能畢業;她被官方強制送往精神病院。 接受《報導者》越洋採訪時,她表示最害怕第一種後果。她提前寫好家書,準備在警察上門時交給父母。信中她決定向父母坦白自己是同性戀,以及,她自去年5月以來的所有行動。 這一切的反抗與恐懼,源於爲性少數發聲的幾面彩虹旗。
2023-02-14
香港移民潮至今未平息。伴隨着英國政府向港人開放BNO簽證移民優惠政策,港人成爲繼加勒比海"疾風世代"後五十年來英國規模最大的移民浪潮:已有超過十四萬港人持BNO簽證抵英。與一般移民有所不同,這批港人安頓生活之餘,也快速成立大量港人組織,訴說香港之殤,延續文化身分,甚至積極遊說英國社會與政府,與中國官方勢力互相抗衡。在多元種族的英國,他們學習如何對外講述香港,與英國政府拉扯博弈倡議的邊界,讓自己在難民、移民衆多的新國度發出聲量。
2023-01-16
自中國防疫政策突然180度拐彎之後,張曉方(化名)所經營的Instagram帳號又收到許多新的私訊投稿。陌生的網友給張曉方發來戲謔中國政府的段子,也有不少人整理過去3年的“舊帳”,諷刺政府各種前後矛盾的說法。
2022-12-19
新疆烏魯木齊一場大火成了最後一根稻草,燃起自1989年以來,中國國內罕見的集體抗議。但在最後一根稻草點燃之前,人民對政府怨懟不滿的情緒,已蟄伏在近年的移民趨勢上;今年4月上海封城之後,“潤學”更大爲流行──潤與英文Run同音,意爲跑路、逃跑之意。 中國人民在嚴峻的疫情封控下,想盡辦法離鄉出走,有的到泰國、日本或歐美,有些則選擇走上一條可能是最危險的逃難路徑──跟着偷渡的拉丁美洲移民,一起徒步穿越險峻的巴拿馬雨林,一路向北,途經多國,再從墨西哥邊境翻越鐵絲網,偷渡進入美國。
2022-11-16
海是什麼?是自由還是危險?是阻隔還是道路? 海讓我們互相孤立,還是彼此連結?捲入海中的人,能否適應時代的浮沉,找到自己的命運?
2022-11-08
方方面面的戰爭衝擊,一直沒放過每個烏克蘭人的人生。除了激烈的軍事衝突,還有一些無法拿起武裝的人,仍堅持守在家園,用屬於平民的戰鬥方式,向世界展示着屬於烏克蘭人的必勝鬥志。 自由亞洲電臺的合作伙伴《報導者》採訪團隊走進3位住在首都基輔(Kyiv)的市民家中,他們在廚房、翻譯間和直播鏡頭前,找到自己的戰鬥位置──多年累積的專業能力、從小學習的手工藝,甚至是面對俄軍虐行的療傷經驗,都是他們貢獻國家的“武器”。戰爭留下了什麼?烏克蘭人不只需要學會如何在戰爭下生活,更得學會在生活裏繼續戰鬥。
2022-11-08
隨着對烏克蘭全面侵略超過8個月,以千百計的烏克蘭村莊曾被佔領。俄軍離開後,即使當地村民努力地清理,佔領者的菸蒂、嚼過的口香糖、喝乾的伏特加酒瓶,以及狙擊手在閣樓來不及帶走的彈藥仍在原地。自由亞洲電臺合作伙伴《報導者》採訪團隊在9月底、10月初入冬前,來到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北方140公里處,一座曾被當作俄軍指揮中心的學校。倖存的村民和爲我們描述人們被刑求、被槍斃,以及365個人被關押在60坪地下室28天的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