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擬出新規 升級青少年網絡防沉迷模式

2023.08.02 14:31 ET
中國擬出新規 升級青少年網絡防沉迷模式 正在用手機玩遊戲的一名中國兒童
美聯社圖片

自2019年各大網絡服務提供商上線"青少年模式"限制年輕人上網時長以來,中國政府近日再計劃推出新規,進一步限制兒童使用移動終端,包括智能手機,導致科技公司股價暴跌。教育專家表示,此舉過於"一刀切",會重創相關行業發展。

 

 

中國國家網信辦本週三表示,爲切實強化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減少網絡沉迷和不良信息影響,計劃全面升級“青少年模式”爲“未成年人模式”,並推動模式覆蓋範圍由APP擴大到移動智能終端、應用商店,實現軟硬件三方聯動。消息一出,騰訊等科技公司股價應聲下跌。

目前國家網信辦起草了《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徵求意見稿)》,並向公衆公開徵求意見。相關最新監管措施有望在9月2日後出臺。

彭博社報道稱這一行動是世界上對互聯網使用最嚴厲的限制。據上述草案顯示,移動智能終端每日晚間10時至次日6時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務,16歲至18歲未成年人使用移動設備,包括智能手機等,不得超過兩小時,8至16歲的兒童可以使用一小時,而八歲以下的兒童則只能使用八分鐘。

前蘇州中學教師潘露在接受本臺採訪時表示,中國政府此舉是借防止青少年網絡沉迷爲由實施意識形態管控。

“對於輿論的控制就是思想本身的控制,也就是對未來孩子的思想控制,這種控制是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如果羣衆基礎不能通過這種控制來實現穩定的話,那可能會遇到統治危機,也就是洗腦要從娃娃抓起。”

他認爲,中國互聯網信息是經過官方嚴格篩選的,但世界觀尚未定型的中國青少年仍有渠道獲取非官方資訊。他說,這引發當局的擔憂:“如果讓年輕人、讓孩子很早接觸網絡,尤其是防火牆外的世界,這個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危險的。我認爲這是他們對白紙革命的一個反饋。”

近年來,中共當局持續關注年輕人的近視率和網絡成癮率。2019年,政府推出“青少年模式”進行監管,對青少年訪問互聯網時長、功能及瀏覽內容進行了明確限制,官方在2021年還一度稱遊戲是“精神鴉片”。

路透社指出,自2019年以來,嗶哩嗶哩、字節跳動等視頻平臺也紛紛推出“青少年模式”。但該監管對青少年網絡用戶並不具有強制性,僅能對使用家長移動設備上網的未成年人起到限制作用。

一名婦女和一個孩子坐在北京一座公園的長凳上看手機(美聯社)
一名婦女和一個孩子坐在北京一座公園的長凳上看手機(美聯社)

中國前高校教師蘇大鵬博士告訴本臺,對青少年進行網絡防沉迷監管的方向和目標無可非議,但其政策的出臺和執行過於“一刀切”。

他說:“我比較擔心的是,中國政府在干預一些行業的運行,方向是對的,但方式比較簡單粗暴。像教培行業,一刀切下去後這個行業就死掉了。”

有分析人士告訴路透社,最新監管要求可能會讓互聯網公司付出更高的成本,且所面臨的不合規的風險也會增加。基於此,互聯網公司可能會考慮直接禁止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

蘇大鵬認爲,中共當局嚴格審查涉及政治敏感的互聯網信息,昭示着官方有能力肅清色情、暴力等不良內容,爲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但此次即將出臺的新規則是將責任轉嫁給監護人及服務提供商,可能會收效甚微。

草案顯示,中國監管機構要求移動互聯網服務提供者履行主體責任,保障未成年人接觸的信息內容安全,要傳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意識形態理論。但具體的違規行爲處罰標準尚未得到中國官方明確。

 

記者:經緯     責編:梒青    網編:洪偉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