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佈《芯片法》細則 防止技術外流中國
本週五,美國商務部公佈了《芯片法》執行細則,以防止美國芯片產業在獲得政府基金資助後與中國及俄羅斯等國合作,導致美國技術外流而引發安全風險。那麼,美國《芯片法》將對中國的科技和國防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9月22日,美國商務部公佈了《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簡稱芯片法)最終版本的執行細則。這項細則旨在確保美國政府給予企業資金支持時,不會同時惠及中國及其他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國家。上述細則公佈後,拜登政府將啓動高達390億美元的本國芯片產業資助計劃。
美國總統拜登在去年簽署《芯片法》,該法案將撥款527億美元用於美國境內半導體產業研發、生產及人才培養,以強化美國自身芯片供應鏈韌性、減少對外國的依賴。而美國商務部週五公佈的最新細則,則意在防止接受政府資助的企業與中國、俄羅斯等國在芯片製造及科研方面的合作,以避免美國技術向中國及俄羅斯流失。
針對新公佈的有關細則,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Jina Raimondo)週五強調:“美國芯片計劃(CHIPS for America)是一項國家安全倡議,這些防護措施(執行細則)將有助於確保接受美國政府資金的企業不會在我們持續與盟友及夥伴強化全球供應鏈和集體安全時,危害我們的國家安全。”
學者:美國希望透過《芯片法》維繫科技領航角色
與此同時,美國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也在本週五舉辦研討會,與會學者重點關注美國現行的芯片供應鏈政策。
會上,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研究員西森(Melanie W. Sisson)從戰略及運營角度分析了美國的芯片政策目標:“(美國的目標)首先是降低企業在美國設廠的成本,其次是培養相關人才,第三是拓展及多元化芯片原料的來源,最後則是讓前述的三個目標相互建構出一個良性循環。這四項努力都是爲了達到兩個戰略目的:第一,希望把中國在供應鏈的角色最小化,第二是讓美國在未來成爲科技產業的領導者。”
布魯金斯學會韓國基金會研究主席安德魯·楊(Andrew Yeo)則從本土與國際的角度剖析了美國的目標:“在國內,美國希望建立半導體生產與研發的能力;在全球層面,美國則希望與盟友和夥伴合作,降低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
學者:《芯片法》不會影響美方維護臺海穩定的決心
西森在會上進一步解釋了芯片與美國國家安全的關係:“美國的決策者很擔心中國政府可能會採取的手段,這包括阻斷芯片生產的原材料供應,從而影響芯片品質及安全。最嚴重的狀況是,美國擔心中國可能會對臺灣動武。全世界超過60%的成熟芯片,以及超過90%的最高階芯片都依賴臺灣製造。”
西森還指出,《芯片法》將部分芯片生產量能移至美國本土,並不代表美國政府不再重視臺海的和平穩定:“有很多因素促使美國回應中國對臺灣的威脅,這不單單只是基於芯片。把芯片及供應鏈脆弱的問題移出臺海局勢之外,可以減少中國操縱美國與臺灣的手段。”
美國商務部自去年10月開始限制對中國的芯片出口。布魯金斯學會人工智能和新興技術項目的政策主任克里斯·梅瑟羅爾(Chris Meserole)就此指出,美國政府正對中國實施“小院高牆”方式的技術封鎖:“對於不想流入中國的技術,我們有非常明確的清單。我們並非要與中國完全脫鉤,這將爲全球經濟帶來災難性影響。我們是想切斷中國獲取關鍵技術(的途徑),這些技術將對美國的利益至關重要。”

學者:中國正在發展中國家建立華爲網絡
與會學者還針對中國電訊巨頭華爲近日推出5G手機的議題進行了討論。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訪問學者、臺灣前立法委員許毓仁表示,透過拆解華爲手機芯片可以看出,中國的科技研發速度的確受到美國科技圍堵的限制。但是,外界也必須意識到華爲推出最新手機所隱含的政治意義。
許毓仁說:“中國正在把現有的國內科技標準推廣至‘一帶一路’國家,而非西方社會。因此,中國可以把手機輕易地銷售至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建構無線網絡基地臺、自駕車等華爲芯片網絡。我們不應只注意美國和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競爭,而需要思考中國的整體政策規劃是什麼。”
記者:唐緣媛; 責編:何平; 網編:伍檫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