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極端清零政策造成生產中斷、全球供應斷鏈危機
在中國最新的這波疫情中,政府的防疫政策仍然堅持嚴厲的封城措施。有調查顯示,有五分之一的在華德商表示,若疫情短期內不好轉打算離開中國。經濟學家紛紛警告,若中國持續相信病毒可以根絕、對病毒零容忍,全球供應鏈將陷入缺貨、漲價、斷鏈困境。
COVID-19變異株omicron(奧密克戎)在中國造成新一波疫情,西安、天津、河南紛紛傳出封城的消息,中國官方對病毒採零容忍、“清零政策”,產生經濟後座力。
西安是生產智能手機用晶片、汽車零件的重鎮,供應對象遍及全球和中國品牌。韓國的三星(Samsung)和美國的美光(Micron)在當地生產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和伺服器所需DRAM及NAND記憶體晶片。美光已表示恐延遲出貨。
西安封城影響芯片生產 日本羅姆天津廠被迫臨時停工
據騰訊新聞報道,日本整合元件製造商IDM大廠羅姆半導體(Rohm)1月12日宣佈天津擴大防疫限制,當地的半導體廠9日起臨時停止生產,開工復產時間未定。
彭博社報道,寧波港也受封城波及,附近的服飾工廠停產、天然氣停止運輸,貨運速度更慢,海運費用攀升。同樣也爆發疫情的河南和廣東兩省,則都是電子產品生產中心。有分析師表示,若確診病例持續攀增,可能影響蘋果手機和其它智能手機的供應。
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Asian Trade Centre)執行董事艾姆斯(Deborah Elms)直指,只要中國繼續採取清零政策,供應鏈中斷的問題就無法解決。
中國封城造成生產中斷 五分之一中國德商考慮離開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德國商會(AHK)上海首席代表馬銘博也提及,中國爲防疫限制航班、封城打亂供應鏈,許多德商對前景感到悲觀,以調整供應鏈、尋找替代的供應商作爲因應,歐洲的客戶和消費者必須因應交貨期拉長和價格上揚的問題。
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nstituts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所長鬍特(Michael Huther)認爲,只要中國繼續相信病毒可根絕,一人感染就全部封城,供應鏈的問題就不會解決。據調查近五分之一中國德商表示若疫情未好轉,考慮今年或之後離開中國。
有臺商私下表示,除非中國清零政策改變,否則一定有影響。外界看來可能太嚴的一些作法,在當地看就不是這樣,西安確診數確實因此有往下降的趨勢。
臺商:當局爲冬奧順利進行 副總理已表示三月中視情況調整
全國臺企聯會長、上海臺商協會會長李政宏在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說:“爲了要冬奧運順利的舉行,目前國內已經有聲音慢慢在講,是不是防疫政策要作調整。中國副總理孫春蘭不是說三月十五日以後,要考慮對現在的防疫政策進行調整,包括要看新病毒株奧密克戎的情況?“
臺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華升在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分析,西安是新興科技產業重鎮,天津以服務業爲主,製造業、科技業還不致受大規模影響。
學者:封城應不超過兩週 避免重演2020全面封城的衝擊
陳華升建議儘快封城、儘快結束、封城檢測之後清消、把少數隔離,很快結束封城,如果封愈多地方、時間拖得越長,對中國大陸製造業會有更大影響,若二零二零二月自武漢封城擴展到全中國逾30省封城的情況再度重現,則對全球經濟將是很大沖擊。
陳華升說:“(封城)超過兩週以上就很嚴重了,可能工廠營運就會出問題,全球製造業原物料、關鍵零組件及製造出的成品就沒辦法出去,物流斷鏈,供給也中斷,更嚴重的是春節之前沒辦法解決的話,春節期間更嚴重,春節後復工的情形,很多人沒法回工廠上班問題更大。”
半導體缺貨、漲價風潮沒有緩解 持續高原期
臺灣經濟研究院產經科總監劉佩真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指出,中國強調“零確診”,採取強制封城措施會衝擊半導體產業。
劉佩真說:“即便半導體在封城之下,可能被以特許業持續正常生產,但是對外的運輸可能還是會出現問題,短期之內在全球半導體供需的狀況還是會維持非常緊峭的狀況,整體半導體的價格還是會有續揚的機會,缺貨、漲價的風潮似乎現在看起來沒有趨緩的態勢,主要是疫情狀況再起,這個對半導體景氣持續維持在高原期,目前大概是可以確定的。”
劉佩真提到,長三角、珠三角、北京是半導體重鎮,中國疫情擴散的話,臺灣還能持續接獲海外客戶轉單,臺灣相對受益。
自由亞洲電臺記者夏小華臺北報道 責編:許書婷、申鏵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