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等13部門發文 支持國企辦醫院
中國國資委等13個部門近期下文,支持國有企業建立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充分發揮其在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救治急危重症和疑難病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過,有學者認爲,多年前國資委發文要求醫院和國企剝離,現在卻又“走老路”。
繼國企辦供銷社、辦食堂之後,未來將重建醫院。近日,中國國務院國資委、衛健委、發改委、民政部以及國家醫保局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支持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的指示提出,支持具備條件的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牽頭組建醫聯體,發揮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等。
該《方案》還寫道,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是中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公益性,充分發揮其在基本醫療服務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難病症診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並“鼓勵有條件的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
河北時事評論人士畢鑫本週二接受本臺採訪時說,國企醫院曾經是國企員工的一項福利,曾興旺一時,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隨着社會開放逐漸衰落。他說,2002年國家經貿委等6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的意見》,以切實減輕國有企業的社會負擔。但是:“第一輪改制並不盡人意,不足半數國有企業醫院進行改制,2017年國資委等6部門又出臺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的指導意見,很多國企醫療機構要移交地方管理,關閉、撤銷、重組改制。”
國企辦醫院爲計劃經濟產物
畢鑫說,許多國企醫院剛完成關閉、撤銷,現在又要支持國企辦醫院。目前,三年疫情剛過,中國的醫療改制雖好,但非處於社會最佳時期。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財聯社表示,隨着健康中國戰略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推進,國企醫院經過系統性重組與定位之後,將出現新型國有醫療集團,並被重新納入到國家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
從事醫療領域研究的退休教師李皋接受本臺採訪時說,在國有經濟政策主導一切的八十年代前,企業辦學校、醫院、商店、食堂等,絕大多數企業均爲“國營”,具有社會服務功能,但是隨着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國企退出社會服務功能。他說:“企業就是企業,社會化功能由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取代,醫院也進行所謂的關停並轉,允許私人診所開業,允許民營機構進入醫療行業,可民營的小醫院得不到儘快發展。造成今天這個局面是大的(醫院)越大,小的越小。”
有網民發帖稱,“之前三供一業(供水、供電、供暖和物業管理)改革,剛把醫院、學校從企業剝離出去,現在又回去了。來來去去折騰何時休。”
李皋說,三年疫情凸顯中國醫療系統的弱點,政府希望增加醫院牀位,出發點好,但給人走老路的感覺,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這次疫情以後,病源基礎量那麼大,它要適當的把醫療的有效資源向社會擴散一下。這種事情(國企辦醫院)多少有點走回頭路。他們現在還不敢說一聲令下,所有國字號企業都辦醫院,它根本也沒那個條件。”
國營食堂經營受困 國企醫院能倖免嗎?
去年10月,中國民政部等多個部門發出通知,要求在未來兩年在各個社區建食堂,近期發現受到營運成本影響,經營困難。對比當年醫院改制與難以負擔醫療支出有關。
上海退休教師顧國平說,國企辦醫院恐怕會有人利用特權享受特殊醫療服務:“國辦的這些醫療機構,消耗掉大量納稅人的錢,國辦醫院的腐敗問題相當嚴重,醫療作爲一種產業,只有在中國大陸纔會有。”
據報道,今年1月,中國電建集團與通用技術集團醫療資源專業化整合正式簽約。截至目前,通用技術集團已與20家中央或地方國有企業達成合作,共承接醫療機構339家,分佈於26個省份和直轄市。
記者:古亭 責編:陳美華 許書婷 嘉遠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