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稱準備好與習會面 評論:中國不願見俄倒下
2023-03-30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接受美聯社專訪表示,已邀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訪問烏克蘭,"已經準備好在這裏(烏克蘭)見到他(習近平)"。中國對此沒有具體回應。分析指出,中國不願見到俄羅斯倒下。俄烏除非有一方退讓,否則短期看不出和談的可能。
專欄 | 軍事無禁區: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習近平訪俄戰略意圖
2023-03-30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0日至22日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紐約時報》報導稱,習近平訪俄是以"和平"之名介入俄烏戰爭。這是一方面,在成功主辦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恢復外交關係北京會談後,習近平的意圖不僅於此,他想在大國關係中樹立新的外交範例,爲重建國際秩序扮演不可或缺的中國角色。
蔡英文出訪 美中關係引爆點?(戴忠仁/明居正/胡平)| 亞洲很想聊
2023-03-31
臺灣的總統蔡英文29號展開10天9夜的“民主夥伴共榮之旅“,行程包含臺灣的友邦危地馬拉和伯利茲。並且將過境美國的紐約和洛杉磯。其中的重點是回程時於里根圖書館與美國衆院議長麥卡錫會面。而中國方面對此的反應將會如何?美中正在探索關係回穩,這會影響美中關係的發展嗎?臺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明居正、北京之春榮譽主編 ...
加拿大國安人員:加拿大受中國滲透超過三十年
2023-04-03
中國滲透干預加拿大內部事務的情況由來已久。加拿大前安全情報局兩名官員到國會作證,指稱三十年前就有中國滲透,渥太華卻從不處理相關問題。他們表示,儘管俄羅斯和印度等國也干預加拿大,但中國是對加拿大整體社會全方位的滲透,傷害性非常大。
旅美作家劉大任(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不能隨便改|觀點
2023-04-04
旅美臺灣作家#劉大任表示,臺灣的發展也好大陸的發展也好,這幾十年來至少證明了一件事:兩岸要用臺獨的口號或理想把它截斷,幾乎不可能。和作家#張愛玲曾是同事的劉大任說,他不否認張愛玲的寫作才華,但張缺少了文學大家的胸懷和歷史擔當的勇氣。
四川石渠三名僧人仍被關押 其餘上百人獲釋
2021-09-30
繼四川省石渠縣上百名藏人因供奉達賴喇嘛畫像遭當局拘捕後,目前仍有三名僧人在押,其餘藏人則在本月被陸續釋放。而當地的所謂“愛國教育”則仍在進行。
美國加州民運人士社交軟件遭盜號和威脅
2022-11-02
曾參與北京新公民運動、現居加州灣區的李剛近日發現,自己的社交軟件"電報"(Telegram)賬號被人盜走。在這之後,有人使用李剛被盜走的賬號冒充李剛,對更多來自中國、現居加州灣區的異議人士進行盜號和威脅。
頂尖科學家顏寧去而復返 中國"海歸潮"再起?
2022-11-02
結構生物學家顏寧近日宣佈將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回國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這一消息和她2017年離開清華大學一樣,再次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有生物科學領域的專家認爲,顏寧回國主要出於事業的選擇,但未必會對其他海外的科學家有示範效應。
二十大後"習式外交" 東盟國家成"優先位置"
2022-11-02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順利連任後,也開啓他的外交工作。東盟國家被擺在"習式外交"的優先位置,除了越南總書記訪問北京,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也出訪新加坡,習近平也可能在十一月中訪問印度尼西亞與泰國。東盟國家爲何成了"習式外交"的重點區域?
言語恐嚇、肢體暴力 中國戰狼滿世界"鬥爭"
2022-11-02
中共二十大剛結束不久,中國的“戰狼外交”即有愈演愈烈之勢。最新傳出中國駐美使館人員公開脅迫訓斥美國國會議員的助理。除了言語暴力,參與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毆打港人事件的一名中國外交官身份也曝光,他早在兩年前就曾在斐濟毆打過臺灣的官員。
生於疫情 死於清零?蘭州三歲男童因防疫延誤就醫喪命
2022-11-02
甘肅省蘭州市一名三歲男童11月1日疑似因煤氣中毒昏迷後,卻可能因中國"清零"的防疫政策導致延遲就醫,不幸身亡。這起事件又一次引發中國民憤,批評各地的過度防疫不斷製造致命悲劇。男童的父親更控訴封控檢查點的不作爲,間接殺害了他的孩子。
中國清零了無止境 "十大"政治防疫亂象
2022-11-02
2020年,疫情的突然爆發使全世界措手不及,最初醫療資源不足、物資短缺成爲共同的難題。今年是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第三年,中國在防疫政策上仍與世界背道而馳。本臺梳理了動態清零政策下的十大封控亂象。
專欄 | 夜話中南海:外部輿論捧殺導致胡春華被習近平清理出局
2022-11-04
因團中央第一書記職務背景而在同級官僚中具備的“年齡優勢”一直使胡春華被黨內詬病。而外界輿論一直以來對胡春華的“好評”特別是對他成爲黨內對習近平之制約力量的期待,更導致了習近平對胡春華在妒恨之餘更多加了幾分警惕,所以才令其出局以絕後患。
英國調查中國祕密“警察局”嚴防跨國鎮壓
2022-11-02
綜合國際媒體2日報導,中國在英國設置3個未經申報的“警察局”,英國警方正就此展開調查,倫敦當局也將採取行動防範北京藉此行“跨國鎮壓”之實。